知识目标
1.积累“绯红、标致、落第、诘责、油光可鉴、深恶痛疾、抑扬顿挫”等词语。
2.检索资料,掌握散文集《朝花夕拾》的写作背景。
能力目标
1.学习本文选取典型事例和抓住主要特征刻画人物形象、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
2.辨析词语的感情色彩,分析“无非”“实在”“大概”“居然”“似乎”等副词对表达文意的作用。
3.理清文脉,把握本文的叙述线索。
情感目标
1.学习藤野先生严谨认真、热诚正直的高尚品质。
2.感受字里行间透出的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
1.理解选取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
2.品评重点句段,领会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联系背景解读本文的主旨,思考和感悟人生意义。
教学设计思路
1.诵读法。文章表达了作者对藤野先生的真挚怀念,思想感情丰富深刻。引导学生揣摩品读重点句段,悉心体会作品的结构方法和富含浓郁感情的语言。
2.研讨探究法。散文回忆了作者在日本的留学生活和弃医从文的思想变化,材料虽多却井然有序。引导学生研析重要句段,如反语、副词的表意等,以准确深入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
教具准备
多媒体CAI课件投影仪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简介散文集《朝花夕拾》和时代背景材料。引导诵读,整体感知文意,理清思路。通过研读典型事例,分析人物形象。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忆及老师,三味书屋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
二、资料助读
(投影)
1.《朝花夕拾》
《朝花夕拾》这本散文集,是鲁迅在北京至厦门这段时间写的,在广州编定。其时正是鲁迅生活中最辗转流徙,心情最苦闷的时候。为了“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鲁迅只能借回忆旧时的美好的事物,来排除眼前的苦闷,寻一点“闲静”,寄一丝安慰。《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正是在厦门大学的图书馆楼上写的,当时他“是被学者们挤出了集团之后”,只好借这样一朵儿时的“小花”,来排遣寂寞。这是一。第二,《小引》还说明,原来集名是《旧事重提》,编定时,“我还替它改了一个名称:《朝花夕拾》”这一改动,是为了更符合散文的内容实际。因为,在苦闷失望中的鲁迅,当时常常回忆起儿时的故乡的瓜果。这组散文,正是浸透着儿时故乡瓜果的清新甜美的滋味的小品,就像鲁迅书桌上那盆“水横枝”,树叶青葱得可爱。所以鲁迅把这美好的回忆散文,比作一组晨光里绽开的花朵。拾来自赏,自慰,而并不是直接为了战斗。可以说,《朝花夕拾》是一曲少年时代生活的恋歌,而不是投向敌人的投枪和匕首。
2.时代背景
(1)鲁迅留学日本期间的经历:
1902年4月,去日本留学,人东京弘文学院补习日语。积极参加反清爱国活动,在《自题小像》诗中发出“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誓言。
1904年,人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两年后弃医从文,想从改变国民精神人手,挽救民族危亡。
1906年,到东京开始文学活动。
1908年,从章太炎学《说文解字》,并加入光复会。
1909年8月,由日本回国。
(2)这篇散文记叙了作者1902年至1906年在日本留学的生活片断。写作时间则是在离别藤野的二十余年后的
推荐教案设计:
八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第六单元
八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第五单元
八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第四单元
八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第二单元
《八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第一单元》 相关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