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识大全 | 作文大全 | 诗歌大全 | 试题下载 | 教学资料
当前位置:轻松教学网教学网历史教学教学设计高一历史国民政府前期的统治教学设计

高一历史国民政府前期的统治教学设计

我要评论(0) 字号:T T 03-23 17:00:01   浏览次数:351  栏目:教学设计
标签:高中历史教学案例,高中历史教案,http://www.qingsong8.com 高一历史国民政府前期的统治教学设计,
高一历史国民政府前期的统治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掌握大革命失败后阶级关系变化的情况。
  2.掌握南京国民政府成立的基本情况及其性质。
  3.了解南京国民政府“北伐”的过程并理解其实质。
  4.了解济南惨案、皇姑屯事件、东北易帜及国民党新军阀混战的情况。
  5.了解国民党的“训政纲领”。
  6.初步掌握蒋介石巩固其独裁统治的手段。
  7.掌握国民政府统治前期采取的经济政策。
  8.掌握国民政府统治前期中国经济发展的特点。
  9.理解“改订新约”运动的实质和作用。
  
  二、德育目标
  1.通过指导学生分析、掌握南京国民政府的阶级属性以及当时中国的政治局面,使学生认识:国民党内部派系林立,大小军阀混战不已,不可能实现真正的统一,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国家才能实现真正的统一。
  2.在指导学生认识对军阀混战给当时中国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的过程中,使学生认识统一稳定局面对人民生活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从而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国情教育。
  3.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改订新约”运动的实质及结果,使学生明白“弱国无外交”的道理,激发学生为祖国的强大而努力学习的精神。
  
  三、能力目标
  1.通过比较南京国民政府的“北伐”与广州国民政府北伐性质的不同,培养学生通过比较把握历史事件本质的能力。
  2.通过指导学生梳理、掌握南京政府建立前后的中国政局变动的情况,培养学生从宏观到微观、从整体到局部系统掌握历史发展阶段特征的能力。
  3.通过分析南京国民政府统治前期的经济发展的特点,培养学生透过现象分析事物本质的能力。
  
  ●教学重点
  1.南京国民政府的性质。
  2.国民政府前期的经济政策及经济发展特点。
  
  ●教学难点
  1.列强在华经济利益、官僚资本和民族工商业发展的矛盾。
  2.对“改订新约运动”的理解和评价。
  
  ●教具准备
  1.投影仪。
  2.大革命失败后全国形势挂图(有条件的话以多媒体显示更好)。
  
  ●教学方法
  1.讲述法:采取教师示范、引导、学生实践的方式,主要用于第一课时。
  2.谈话法:对谈话题目的设计要具体,对较大的题目进行必要的分解。
  
  ●课时安排
  两课时
  
  ●课堂构思
  本课是新学期的第一课内容,又属于阅读课,进行阅读课的教学,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第一课时主要运用谈话法进行教学,在问题的设计上尽可能细一些,以使学生在与教师的对话中能够轻松愉快地对答,避免卡壳,保证教学过程的流畅。对于本章引言部分中所述“大革命失败后阶级关系”的内容,可引导学生分析,教师作总结;对于其他内容,由教师讲述,使学生明确本章内容的主要线索即可,主要是引导学生形成宏观上的认识。
  二、第二课时主要运用开放式教学法,可组织学生分组完成不同的学习内容。教师可补充相关的历史资料,以投影形式展示给学生,以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三、无论是第一课时,还是第二课时,教师都应留出一定的机动教学时间,以便处理一些意想不到的情况,并准备适量的练习题。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之一,导入语例示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国内的阶级关系发生了显著变化,各种矛盾错综复杂,政局愈加动荡不安,但从宏观上看,从革命与反革命的角度观察,1927年到1937年的中国,属于国共双方对峙的十年。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南京国民政府在帝国主义支持下,对中国人民进行疯狂地掠夺和搜刮,以四大家族为首的官僚资本迅速建立起来。随着经济、军事实力的增强,蒋介石的国民党政府在对国统区人民进行高压统治的同时,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武装进行了一次次的“围剿”。与此同时,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并找到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适合中国国情的正确革命道路。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国共十年对峙的第一节内容。
  之二,提问式导入
  [师]上一学期,我们学习了以国共第一次合作为前提的1924到1927年的国民大革命的历史,现在请同学们想一想,国民大革命的功绩如何?
  [生]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
  [师]然而,为什么说这次大革命失败了呢?其教训有哪些?
  [生]因为国民革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根本任务。其教训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要坚持革命的领导权,二是要坚持武装斗争。
  [师]那么,北洋军阀是何时退出历史舞台的呢?中国共产党人为争取中国革命的胜利,在随后的十年间是如何领导中国人民进行反对国民党反动派和帝国主义斗争的呢?从今天开始,我们就来学习这些内容,并对该时段中国革命的一些重要问题进行理性认识。
  [板书]
  第一章国共的十年对峙(1927~1937)
  第一节国民政府前期的统治
  [教师提问]请同学们思考,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社会存在哪些主要的阶级?
  [学生回答]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以上内容学生能容易答出)、大地主、大资产阶级、买办阶级(学生可能答不出这些阶级,因而教师应进行必要的引导)。
  [教师提问]本章引言第一段指出,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国内的阶级关系发生了变化,大家先回想一下,在大革命时期,中国社会的阶级关系如何呢?(可引导学生从国民党在改组后的成分构成以及北伐的历史事实进行思考)
  [学生回答]在国共合作时期,国民党、国民政府代表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利益,同代表地主、买办阶级的北洋军阀进行斗争。(若学生答出其他符合历史事实的内容,教师应给予充分的肯定)
  [教师提问]那么在大革命失败后,情况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
  [学生回答]大革命失败后,国民党及国民政府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民族资产阶级的大部分也倒向反革命阵营;另一方面,中国共产党代表工农利益,因此出现了国共对峙的局面。(学生可能回答不出这样的内容,所以教师要进行灵活的引导)
  [教师提问]1927年至1936年的中国仍然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状况,帝国主义侵略是我们学习这个阶段的中国历史必须注意的重要方面。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侵略势力最大的两个国家是美国和日本,他们之间既勾结又斗争。美国对日侵华开始奉行绥靖政策,后来,日本侵华步步加深,影响了美国的在华利益,美国对日逐步转向遏制。到30年代后期,随着中日民族矛盾的上升,全民族抗战提到了首要地位,从而引起了国内阶级关系的新变化,国共由对峙再次走向合作。这样,我们就有了学习本章内容的三条线索:国民党在国统区的统治;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设情况及其反对国民党军事“围剿”的斗争;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及中国人民的抗日斗争。下面,我们首先来学习国民政府前期的统治。
  [板书]
  一、国民政府在全国统治的建立
  [教师讲述]“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右派于4月18日在南京成立国民政府,政府主席是胡汉民,实权操纵在军事委员会主席蒋介石手中,这样,当时的中国出现了三个政权同时存在的局面,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一段,并在所出示的形势图中,指出这三个政权及其控制的范围。(教师出示挂图,或用多媒体显示)
  [学生回答]南京国民政府控制着两广和沪宁一带,武汉国民政府控制着两湖和江西,北京政府占据着东北、京津、山东及苏北等广大地区。(这是一个完整的表述,学生不可能回答得这样好,但只要学生能做一个相对完整的回答,教师就应该给予充分的肯定)
  [教师提问]这是从全国政局的宏观角度观察所得出的结论,同学们知道,国民党内部的派系斗争始终没有停止过,那么,在这个时候,其内部斗争情况如何呢?
  [学生回答]在政治上,存在着“宁派”“汉派”“沪派”之间的斗争,在军事上,存在着蒋介石、唐生智、李宗仁等大小军阀实力派的斗争。
  [教师讲述]“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后,宁汉双方在反共问题上已趋于一致,这就决定了宁汉双方最终要合作并走向合流,问题在于由谁来进行统一,即哪一方掌握国民党最高领导权。那么,最后的合流是怎样完成的呢?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回答下列问题:
  1.冯玉祥呼吁宁汉合作的出发点是什么呢?
  2.蒋介石为何下野?
  3.宁汉合流后南京国民政府的性质如何?
  [学生回答]冯玉祥希望宁汉合流继续北伐,以减轻自己所面临的奉系军阀威胁。蒋介石是在各方面都不利于自己的情况下下野的,他的下野是暂避锋芒,以退为进、观望形势、伺机再起的策略。宁汉合流后的南京国民政府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
  [板书]1.宁汉合流(1927年9月)
  [教师提问]对“宁汉合流”的准确理解是:
  [投影显示]
  

  A.武汉国民政府归顺南京国民政府                               B.南京国民政府归顺武汉国民政府

  C.两个国民政府争夺最高领导权                                    D.两个国民政府合并归一

  [学生回答]选D。
  [教师提问]有基本中国近代史知识的人都知道,在国民党各派系的斗争中,最终取得胜利的是蒋介石,那么在宁汉合流完成的时候,蒋介石由于感到自己的实力不足,地位也不够稳定,尤其是后台还不够强大,于是便决定“下野”,到国外寻求支持。蒋介石去向如何呢?他又做了些什么呢?
  [学生回答]蒋介石下野之后东渡日本,做了三件事情,使其得到了美、日等主要帝国主义的支持,他本人也就成了帝国主义在华利益的维护者。
  [板书]2.蒋赴日——三事——美、日扶蒋
  [教师讲述]蒋介石在日本活动的时候,南京国民政府内部的派系斗争依然在进行,而且愈演愈烈,此时,奉系军阀张作霖南下进攻国民党,这直接威胁到各派军阀的地盘和利益。他们谁都不愿意以自己的实力去抵制奉军,因此要求蒋介石复职。蒋介石以维护美日等国在华利益换取了他们的支持,同时拥有雄厚的军事实力,他的重新上台是必然的,奉系军阀南下进攻只不过加快了蒋上台的时间而已。1927年11月,蒋到上海,利用各派矛盾,从中渔利,并重新成为中心人物,各派武装力量纷纷向其靠拢。1928年1月,蒋介石通电复任总司令,并负责准备召开国民党二届四中全会。
  1928年2月,国民党二届四中全会在南京召开。会议通过了“整理党务”“改组国民政府”“制止共产党阴谋”“集中革命力量限期完成北伐”等议案。这次会议选举蒋介石、谭延、戴季陶等九人为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常委,谭延为国民政府主席,蒋介石为军事委员会主席。3月7日,蒋介石又担任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主席。通过这样的改组,国民党的军政大权重新集中到蒋介石身上。国民党二届四中全会后,南京政府根据全会“完成北伐”的决议案,立即组织第二次“北伐”。下面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2倒数第2节后思考下面选择题。
  [投影显示]
  

  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北伐的实质是( )

  A.1926年北伐战争的继续                           B.统一国家的战争

  C.推翻封建军阀的斗争                                 D.新旧军阀争夺地盘、权利的斗争

  [学生回答]选D。
  [教师分析]1926年广州国民政府的北伐是各革命阶级为推翻代表帝国主义、地主、买办阶级利益的北洋军阀而进行的革命战争,而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的北伐则是国民党新军阀同奉系旧军阀争夺地盘和权利的斗争。它虽然打着统一国家和革命的幌子,但是同学们结合南京国民政府的性质及其在日本帝国主义制造“济南惨案”后的做法,能够很清楚地理解此次北伐的性质。“北伐”的结果,奉军退回东北,南京政府改直隶省为河北省,北京市改为北平市。(这里采用了通常的说法,学生如果认为这次北伐依然具有客观上的进步意义而选择了其他选项,教师应予以鼓励,并指导学生讲明其选择依据。同时引导学生整理其思路,在后面的开放型课题辩论中阐述自己的观点)
  [板书]3.南京政府的“北伐”:1928年4月
  [教师提问]在奉军退回东北后,发生了哪两件事呢?
  [学生回答]皇姑屯事件和东北易帜。
  [教师提问]日本为何要炸死张作霖呢?
  [学生回答]因为张作霖没有满足日本对于中国东北的侵略要求。
  [教师讲述]张作霖是在日本支持下执掌北京政府的。随着南方形势的发展,日本觉得张作霖势单力薄,难以维持下去,但仍想从其手中捞到最大限度的好处。于是,日本一面支持张作霖,并直接出兵山东抵制南京政府的“北伐”,一方面向张作霖施加压力,提出解决“满蒙悬案”,并威逼张作霖及早退回东北,承诺把东北从中国本土肢解出去,置于日本势力下。
  张作霖在全国反帝浪潮的冲击下,未能满足日本在“满蒙”的全部要求,并有所抵制,这为日本所不能容忍,遂决意除之。张作霖死后,其子张学良于1928年12月29日宣布东北易帜。
  [投影显示]张学良等《三省易帜之通电》
  

  ……现在国府诸公反共清党,与此间宗旨相同,彼此使者往来,一切真相更加明确,自应仰承大元帅遗志,力谋统一,贯彻和平,已于即日起宣布遵守三民主义,服从国民政府,改易旗帜……

  [教师提问]张学良的东北易帜,自然能反映出其爱国的一面,但通过这段材料,大家还能得出什么结论呢?
  [学生回答]张学良与南京方面在反共这一方面是一致的,这反映了他阶级和出身的局限性;张学良等把反共清党同孙中山先生遗志联系起来,这是不正确的。(一般的材料和观点往往强调张学良的爱国思想及身世家仇,而往往忽视东北易帜发生在当时情况下的必然性,这里教师可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思维)
  [教师补充]“东北易帜”是新旧军阀的结合,双方在反共的立场上实现了合作,实质是奉系旧军阀加入到国民党新军阀的队列中,这无疑增强了蒋介石国民党的力量。(因此这个事件对中国革命的进程会带来消极的负面影响)但从另一方面来看,它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大规模战争(也就减少了人民的痛苦),再者从全国政权的角度看,这是向统一的方面发展,较之以前的政权对立是一种进步。当然,它也使得日本企图独霸、甚至吞并中国东北的计划破产。同学们应有一个客观的认识,既要理解此事能够发生的深刻原因,又要肯定它在当时情况下的积极意义。
  [教师提问]东北易帜对于当时中国政局的最重要影响是国民政府形式上统一了中国,为什么说是“形式上”的统一呢?
  [学生回答]因为国民党各派军阀仍然依据自己的实力称霸一方,有的连年混战,实际并没有统一。至于以后日本帝国主义逐步蚕食中国领土,那就连形式上的统一都谈不上了。(如果学生答出还有与国民政府相对峙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政权,教师应予以肯定)
  [板书]4.东北易帜1928年12月:形式上统一
  [教师讲述]随着北洋军阀的覆灭,国民党确立了对全国的统治。但是,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国民党绝不会给人民以自由、民主,甚至于在大革命期间得来的自由民主权利也被取消了。然而,它却把这专制和独裁称为是实现民主的“训政”,我们通过分析其“训政纲领”,便会得出明确的结论来。
  [板书]二、国民党颁布“训政纲领”
  [教师提问]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3关于“训政纲领”的主要内容,并试用图表来显示国民大会,中国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中国国民党执行委员会,蒋介石之间的权力关系。
  [学生活动][投影显示]
  

  [教师讲述]可见,所谓“训政”,就是国民党一党专政,就是蒋介石独裁统治,那么,蒋介石是怎样来巩固其统治的呢?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用六个字概括其措施。
  [学生回答]军队、特务、法令。
  [板书]2.手段:扩充军队、特务统治、反动法令
  [教师过渡]国民党在加强对人民进行反动独裁统治的同时,其内部派系斗争有增无减,突出的表现就是国民党新军阀之间的三次战争,请同学们结合教材叙述,完成下列表格:(可用小黑板先列好表格,让学生填写,也可采用多媒体教学方法,由学生口述,教师逐项给学生展示)
  

 [板书]三、国民党新军阀的混战:蒋桂战争、蒋冯战争、中原大战
  [教师讲述]国民党新军阀混战产生了两个明显的后果,一是给人民带来巨大灾难,二是为蒋介石建立军事独裁统治奠定了基础。也就是说人民遭殃,蒋介石获利,那么蒋介石因何能不断打败其对手并最终取得统治地位呢?请大家思考以下练习题:
  [投影显示]

  蒋介石在与其他各派军阀的战争中屡屡获胜,其最主要的原因是( )

  A.江浙财阀的支持                                                 B.四大家族的经济优势

  C.美国的大力支持                                                  D.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拥护

[学生回答]A。
  [教师分析]自“四一二”反革命政变起,江浙财阀就是蒋的支持者,江浙财阀也就是江浙一带的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经济实力是最强的;B项中所提四大家族的经济优势在30年代中期以后,而蒋介石与地方军阀间的斗争都发生在这之前;C项属国外因素;D项笼统,其他各派军阀也得到了所控制地区的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支持。
  [课堂总结]宁汉合流之后的南京国民政府依旧是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政权,得到美、日等帝国主义支持的蒋介石最后依靠经济、军事实力击败了各个对手,取得了统治地位。南京国民政府的阶级属性决定了其反动和独裁的政策,处在白色恐怖下的中国人民饱受战乱之苦。那么在国民政府统治前期,中国的经济发展程度如何呢?在其经济政策中有没有值得肯定的方面呢?下节课,我们将要学习相关的内容。
  [布置作业]
 
  一、问答题
  为什么说1928年国民政府只是形式上完成了统一?
  参考答案:①原来割据的各派军阀,仍直接控制着原有的军队和地盘,如张学良仍为“东北王”;②帝国主义所占之租界、租借地仍未收回;③国民政府宣告统一完成时,中国共产党已在许多省区建立了革命根据地,形成了“工农武装割据”的局面;④从国民政府宣告全国统一到国民政府垮台,中国大陆从未真正统一过。
 
  二、开放型作业
  题目:对蒋介石在“济南惨案”后绕道北伐的认识。
  观点:1.这是蒋介石的妥协投降行为,应当否定;
  2.这是完成北伐的策略之举,应当肯定。
  组织形式:教师在给出作业命题及相关观点后,应引导学生进行必要的辩论,在学生形成基本认识之后,可向学生提供适宜的材料,让学生以小论文的形式完成作业。(建议将学生分成几个观点相同的小组,以组为单位完成作业)
 
  ●板书设计
第一章 国共的十年对峙(1927~1937)
第一节 国民政府前期的统治
  一、国民政府在全国统治的建立
  1.宁汉合流(1927年9月)
  2.蒋赴日——三事——美、日扶蒋
  3.南京政府的“北伐”1928年4月
  4.东北易帜1928年12月:形式上统一
  二、国民党颁布“训政纲领”
  1.“训政”——专政、独裁
  2.手段:扩充军队、特务统治、反动法令
  三、国民党新军阀的混战
  蒋桂战争、蒋冯战争、中原大战
 
  ●备课资料
  1.关于济南惨案的经过
  1928年5月1日,北伐军进入济南。当晚,蒋介石的总司令部到达济南城,在旧督署设立总部,并委派方振武任济南卫戍司令。
  正当蒋军陶醉于胜利进入泉城欢庆时,日本帝国主义为了阻止北伐军继续北伐,制造了闻名中外的“济南惨案”。5月3日下午,日军司令部下达了向蒋军进攻的命令。猝不及防的国民革命军第四十军三师遭到沉重打击,被命为济南卫戍部队的92师进行了英勇反击,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日军师团长福田派员去见蒋,逼蒋下令停火,并威胁如不停火,中日将全面开战。蒋畏日如虎,立即派出由10名参谋组成的传令班,命令部队打着白旗,停止对日军还击。日军借济南事件为名,大肆残杀济南军民,据事后不完全统计共有3652人。日军的暴行引起了全国人民抗日的怒潮,但蒋介石却妥协退让,下令军队撤出济南,绕道北伐。
  2.关于南京国民政府“北伐”迅速取胜的原因
  1928年4月至6月,蒋介石、冯玉祥、阎锡山、李宗仁联合展开对奉系军阀张作霖的战争,又称为第二次北伐战争。但是,这次北伐的性质已经变成国民党新军阀对北洋旧军阀奉系之间的混战。
  在这次战争中,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新军阀联起手来,用了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就打败了张作霖苦心经营多年的奉系军队,结束了最后一个北洋军阀——安国军政权的封建统治,加快了中国南北形式上“统一”的步伐。在这场战争中,国民党新军阀以摧枯拉朽之势,迅速取得了胜利的原因,除了这场战争的正义性外,还在于北伐军在作战中能够密切配合,协同作战,各路大军在长达1000多公里的战线上同时发起进攻,给张作霖的奉军以强有力的震撼,致使张宗昌的直鲁联军竟不战自溃。另外,北伐军在作战中,集中兵力,猛攻济南战略要点,首歼津浦路之敌,使得整个战局发生了有利的变化,从而打乱了敌军的部署和防御体系,为进逼京津要地起到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作用。而张作霖苦心经营多年的奉系军队,虽号称精兵强师,但因其封建统治和投靠日本帝国主义的卖国政策,已引起广大人民群众的强烈反对和不满,在这场战争的道义上已失去了民心所向,在指挥作战中又主观武断,用兵无方,将张宗昌、孙传芳两支杂牌军布于津浦要线之上,致使不战而溃,拱手让出一厢,导致奉军在第二次北伐中的失败。
——冯克诚、田晓娜主编《中国通史全编》(下卷)
  3.关于东北易帜的几个问题
  (1)概念及特征
  所谓“东北易帜”,就是1928年12月29日,以张学良为首的东北地方当局,公开宣布遵守三民主义,服从以蒋介石为首的南京国民政府,并在东北各省同时降下原北京政府时代的五色旗帜,代之以南京国民政府青天白日旗的政治转向事件。它有以下三个基本特征:一是东北地方当局服从南京中央政府;二是东北地方政权由北洋旧政权变成国民党新政权;三是这一切都是通过和平手段实现的。东北易帜虽然发生在1928年底,但却经历了一个从酝酿到最终实现的曲折过程,前后达半年之久,涉及包括张学良、蒋介石、田中义一在内的中日两国三方的复杂关系。
  (2)如何客观、完整认识东北易帜发生的必然性和历史原因
  教材和一般历史读物对东北易帜的主要原因归在张学良身上,强调塑造其爱国形象,这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
  ①人民大众的要求:就当时的社会民众而言,无论是关内还是关外,无疑都主张和平解决的。因为自入民国以来,中国一直处在北洋军阀的统治下,大战连年,灾荒频繁,长城内外,满目疮痍,大江南北,民不聊生,人民太需要一个和平安定的环境来休养生息了。
  ②在南京国民政府“北伐”即将取胜的时候,蒋介石就表达过和平解决张作霖北京安国军政府的意愿,同时也愿以和平方式解决东北问题,这一主张在皇姑屯事件后得以确定下来,在中日两国三方就东北易帜有关问题的谈判中,蒋介石的态度更为积极,这是由当时的国内外形势决定的。首先是迫于日本的外交压力。日本在这之前早就公开声明过,它在中国东北有其特殊利益,北伐战火不能烧到关外,而且还有“济南惨案”的先例。其次,也是为了贯彻国内施政方针的需要。当北伐军进入北京后,蒋介石就审时度势,提出了包括裁军在内的五大施政方针。既要裁军,当然就不便再坚持武力解决了。
  ③张学良在易帜谈判的过程中,多次宣布延期易帜,并屡屡自辩“改换国旗各事,莫不深表赞同”,仅“因外部环境关系,不得不分别缓急,徐图解决”。不能否认,张学良所言,也系实情,其中确有日本干涉的因素,也确有被人压迫的“弱小民族”不得已而为之的情况,更有等待态度强硬的田中下台后再行相机易帜的用意。但是,同样不容否认,张还有另外一个不为外人知道的守则,那就是“藉统一运动,以巩固个人地盘与权利”。在11月中旬,田中早已默认东三省易帜,但张却在长达一个月之久无动于衷,而当蒋介石对其全部要求表示让步后,却立即做出了易帜的回应。因而,既要看到张学良爱国、和平、统一的情怀,同时也要看到其作为军阀的一面。
  ④东北易帜,首先是中国的内政问题,同时又是个对日问题。蒋介石为了实现中国统一,迫切要求张学良宣布东三省易帜,而日本为维护其在东三省的特殊利益,则反其道而行之,极力阻挠东三省易帜。经过蒋介石、张学良、田中义一两国三方长达半年之久的谈判和争执,12月29日,张学良等人终于宣布东三省及热河即日起,遵守三民主义,服从南京国民政府,成功挫败了日本分裂中国的企图,蒋、张双双成了赢家。他们所以能取得这一双赢成果,首先是共同坚守了一个原则,即维护领土完整和国家主权的原则,其次是蒋介石在此原则下所做的全面让步,没有他坚持和平统一方针,没有他力排众议,推举张学良为国府委员,没有他最后拍板维持东三省人事不变和放弃热河的要求,很难想象张学良会在12月29日宣布易帜。就此而言,东北易帜是中央政府向地方当局全面妥协的结果,张学良是这次中日两国三方角逐中最大的赢家。而蒋介石、张学良所以决定以和平统一方式解决东北问题,也是当时国内外环境所决定的,并不是他们具有什么和平癖好,数月后爆发的大规模内战就是明证。


www.qingsong8.com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之一,导入语例示
  上节课,我们采用阶级分析的方法,主要从政治、军事角度认识了蒋介石国民党政府反共反人民的一面及军阀混战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同学们已深深认识到那时生活在国统区人民所处的恶劣的政治环境,历史地感受着他们的痛苦。那么,1927年至1936年的中国是不是没有任何的社会进步呢?南京国民政府在行使其国家职能时,除了反映其阶级属性的内容外,又在哪些层面、在何种程度上体现了其进步的一面呢?这节课,我们将通过对南京国民政府经济政策的学习,以及分析其作用来客观地回答上述问题,并且对南京国民政府的外交行为进行特别关注。
  之二,提问式导入
  [教师提问]南京国民政府的阶级属性是什么?其政治统治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学生回答]南京国民政府是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及官僚资产阶级的政权,其政治统治的基本特征是国民党一党专政……
  [教师提问]官僚资产阶级是形成于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以前呢?还是与南京国民政府同时产生?还是产生于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之后的时间呢?
  [学生回答]……
  [教师提问]从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到1937年这十年间,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是否完全停滞了呢?
  [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导入新课]对于官僚资产阶级及1927年到1937年间中国社会的发展问题,大家显然存在着不同的看法,今天,我们将通过对南京国民政府统治前期的经济政策及中国经济发展情况的学习,对上述两个问题进行深入、全面的认识。
  [板书]四、国民政府统治前期的经济
  [教师提问]请同学们浏览教材P5的1~4小节,指出南京国民政府经济政策和措施有哪几个方面。
  [学生回答]……
  [板书]
  1.经济政策
  (1)整顿税务;
  (2)控制金融;
  (3)改革币制;
  (4)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教师提问]在整顿税务方面,国民政府主要从哪几个方面进行的?
  [学生回答][板书]
  关税、盐税、统税、新税
  [教师提问]请同学们阅读材料、回答下面问题。
  [投影显示]
  

  材料 整顿税务是整理财政的主要措施,因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初期的主要财政收入靠关税、盐税和统税。

  关税。南京政府分别与各国谈判收回海关自主权,1928~1929年,各帝国主义国家不得不在名义上承认中国的海关自主权,提高了关税。国家的关税总收入从1913年的1697万元上升到1929年的27554万元,在财政收入中的比重也从1913年的21%上升到1929年的51%,成为南京政府稳定财政的重要手段之一。

  问题:(1)提高关税的直接结果是什么?

  (2)南京国民政府能否完全独立自主地决定关税税率?为什么?

  [学生回答]通过提高关税,大大增加了国民政府的财政收入;南京国民政府并不能完全独立自主地决定关税税率,因为各帝国主义国家虽然在名义上承认了中国的海关自主权,但仍不可能改变那时海关的半殖民地性质。

  [教师补充]从某种意义上讲,这充分反映了帝国主义对蒋介石国民党政府的支持,中国海关实现真正的独立自主,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而且是以国家的独立为前提的。

  [教师提问]关于国民政府的统税征收情况,请大家阅读以下材料,然后讨论下列问题:

  国民政府实行统税政策所带来的经济影响如何?试从商业角度、民族工业发展角度进行分析。

  [投影显示]

  统税。对国内工业产品所课的税,即按一物一税之原则一次性收税后,即可通行全国,改变了以前“厘卡林立,重叠征收”的弊病。南京政府从1928年起逐步对各种工业品征收统税,然税率之高均在50%以上,这是不利于民族工业发展的。国民政府统税收入逐年增加,到1933年达到财政总收入的13.95%。

  [学生讨论](学生讨论结果有两种:一是认为这有利于商业、民族工业的发展;二是认为统税阻碍着工商业的发展,教师应引导学生完整阐述理由)

  [教师总结]裁撤厘金制度,实行统税,这有利于货物流通,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发展,对民族工业发展也有相当的推动作用,但税率偏高,不可能给民族工业发展提供广阔的前景,况且由于地方实力派军阀的存在,其完全实施并不能得到根本保证。

  [教师提问]结合下面材料,读一读对国民政府加强盐税控制与征收的认识。

  [投影显示]

  盐税是中国政府的重要财源,其税率是很高的,据20世纪30年代的统计,约占盐价的四分之三。南京政府成立后,宋子文即将盐务机构纳入财政部。1931年3月,立法院公布“盐法”,统一盐税,提高税率,改进辑私,整顿盐场,就地征税。南京政府盐税收入逐年增加,1928年为1亿多元,1930年增至一点四亿元,1931年为一点七亿元。

  [学生回答]对盐税的控制,实际上是与商民争利,并不像现在国家对盐业控制那样有利于国计民生……

  [教师过渡]南京国民政府通过整顿税务,增加了中央财政收入,但使它完成对全国经济垄断的核心措施是在金融方面。

  [板书]中央银行、农民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

  [投影显示]

  1928年11月在上海成立的中央银行,号称国家银行,享有经营国库、发行钞票和公债等各种特权,宋子文、孔祥熙曾先后任中央银行总裁。南京政府又采取强行加入官股的办法控制了曾是北洋政府两大金融支柱的中国银行和交通银行。1935年,南京政府在豫鄂皖赣四省农民银行中加入官股,并改称中国农民银行,由CC系势力直接控制。同时,还设立了以经营进口军火为主的中央信托局和从事小额储蓄、储金汇兑的邮政储金汇业局。上述“四行二局”成为南京政府金融垄断的中心。

  CC系:以陈果夫、陈立夫为首的国民党内的派系组织,很早的时候陈果夫就和蒋介石有着密切的关系,并成为蒋介石的重要亲信。陈氏兄弟先后交替担任国民党中央党部组织部长多年,在国民党中央形成了以他们为首脑的派系组织——中央俱乐部(即CC,CC就是中央俱乐部英文名称“Contral Club”的缩写),这一派系掌握着国民党的人事、宣传、行政、经济、文化教育方面许多权力。党务中的CC系,好像军队中的黄埔系,是蒋介石的嫡系。国民党内有所谓“蒋家天下陈家党”的说法。也有人把CC系解释成“二陈”的英文缩写。

  [教师提问]当今世界各国都有自己的“央行”(中央银行),从这个角度来看,国民政府对银行机构控制的作用是什么?CC系势力直接控制当时的中国农民银行最突出地反映了什么?并从阶级角度认识国民政府的金融垄断网。

  [学生回答]

  现在世界各国都有自己的中央银行及银行系统,通过指导货币投资方向、提高或降低税率来对经济发展进行宏观调控,并保证金融的稳定,从这方面来看,南京国民政府控制金融的措施符合近代金融市场的发展要求。CC系直接控制中国农民银行突出地反映了四大家族对金融的控制,四大银行对金融的垄断,实际就是四大家族对金融的垄断,因此,另一方面它又是掠夺人民财富的工具。

  [教师总结]同学们将国民政府的银行体系同当今世界各国的银行体系进行对照,指出了其在形式上的合理性和进步性,同时又认识到了其消极、反动的一面。

  [教师提问]南京国民政府实行币制改革的直接动因是什么?

  [学生回答]为了防止白银外流,以解决财政金融危机。

  [教师提问]如果没有这种直接动因,是不是就不会有南京政府的币制改革呢?试与当今世界各国的货币形式相比进行说明。

  [学生回答]即使没有这个原因,由中央银行发行的纸币取代金银货币在市场上流通也必然会发生,国民政府不这样做,以后的中国政府或迟或早地必将进行这样的币制改革。

  [教师提问]试对南京国民政府的“法币政策”进行历史的、客观的评价。

  [学生回答]“法币政策”符合货币现代化的要求,它在当时所起的积极作用是值得肯定的。但是,随着国民政府经济形势的不断恶化,滥发纸币则成为南京政府直接掠夺人民财富的手段。

  [板书]“法币”,1935

  [教师总结]南京国民政府的“法币政策”,实现了中国货币的现代化,符合历史发展趋势。同学们能够认识到这一点是很好的,然而,国民政府却没能使“法币”善始善终,当南京政府以滥发纸币来疯狂掠夺人民财富时,“法币”的悲剧结局便到来了。在以后的学习中,我们将要了解这方面的情况。以上,我们从税务、金融、货币三方面认识了国民政府的政策,但有一点同学们都知道,即没有国家经济的发展,以上三方面的措施都将失去意义。

  [教师提问]请同学们阅读下面关于南京国民政府的“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在交通、农业方面情况的材料,并结合教材相关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问题:(1)南京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结果如何?试从交通、农业方面分别说明。

  (2)在南京国民政府统治前期,中国的农业生产有无大的发展?为什么?

  [投影显示]

  1.交通方面:1928年南京政府拟出全国公路计划,到1930年底,全国公路通车里程已由北伐前的1000千米,增加到6.6万千米。又先后与美国、德国合作成立了中国航空公司、欧亚航空公司,开辟了沪蓉、沪平、沪穗、渝昆、沪新、平穗、平兰、陕川等八条航线。1928年到1929年,又建立了水陆联运制度。1929年至1931年,设立北方大港筹备处、东方大港筹备处,在上海、汉口、天津设立航运局,并修建葫芦岛港和连云港。还设立了铁道部,成立新路建设委员会,开始新建和扩展铁路。

  1932年以后,南京国民政府特别加强了西北、西南地区的公路建设,并取得了不小的成效。

  2.农业方面:南京政府颁布了《中华民国土地法》,它承认和保护土地私有制,但也作了限田、限租、护佃的规定。浙江、广东、湖北、湖南、江苏等省相继颁布了“二五减租”的实施办法。南京政府增加了农业机械的进口,成立了中央农业推广委员会和中央农业实验所,鼓励发展农业生产。在国民政府统治前期,除大灾之年外,农业收成有所增加。

  [学生回答]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实行了积极的经济政策,使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得到了发展,因此“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成效是显著的,尤其是在工业方面。同工业相比,当时中国的农业生产并没有大的发展,因为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南京政府没有也不可能从根本上动摇农村封建生产关系,农民的劳动积极性没有被调动起来。

  [板书]工农业、交通运输

  [教师过渡]南京国民政府统治下的中国仍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也就决定了当时中国经济发展的特点,如不可能形成独立的工业体系、帝国主义经济势力的增长等,而国民政府对中国经济的超强控制,又产生了一个新的经济因素,即官僚资本。

  [板书]2.经济特点

  [教师提问]国民政府统治前期的经济特点之一是民族工业有显著发展,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5最后一小节内容及P6的1~5行,概括导致民族工业显著发展的几点原因。

  [学生回答]第一,民族资产阶级有了较多的政治发言权,并且推动国民政府实行了一些有利于民族工业发展的措施,从而增强了他们兴办实业的积极性和信心;第二,中国人民的反帝爱国斗争,一定程度上抵制了洋货在中国的倾销,从而为民族工业产品拓宽了国内市场;第三,“国民经济建设运动”也推动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教师引导]同学们还能想到哪些促使民族工业发展的有利因素呢?

  [学生回答]南京国民政府整顿税务、控制金融、实行“法币政策”的经济措施,在客观上推动了民族工业的发展。另外,南京国民政府形式上统一了全国及全国政局的相对稳定,也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民族工业的发展。

  [教师提问]为什么教材中讲“这些因素或多或少地推动着民族工业的发展”呢?

  [学生回答]在中国近代史中,阻碍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一是帝国主义(或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侵略),二是封建势力及封建生产关系,南京国民政府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并且与英美等帝国主义国家有密切联系,它不会也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阻碍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教师过渡]所以说,南京国民政府的政策不可能持续有力地推动民族工业的发展,民族工业发展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特征依然明显存在。

  [板书]①民族工业显著发展:原因:阶级



 [教师提问]请同学们分析材料1的图表,算一算从1933年到1936年,六种轻工业的增长幅度是多少?
  [学生回答]25.8%。
  [教师提问]请同学们再看材料2有关1928年到1936年我国生铁产量的数据,算一算除去列强控制量后,各年份的生铁产量是多少?
  [学生回答]1928年10628吨,1930年2587吨,1932年19283吨,1934年20640吨,1936年21600吨。
  [教师提问]接下来请大家算一算从1932年到1936年属于中国自己的生铁产量的增长幅度是多少?
  [学生回答]12%。
  [教师提问]那么,我们的结论是什么呢?
  [学生回答]同一时期六种轻工业产品的增长幅度是生铁产量增幅的两倍还多,这反映出南京国民政府统治前期民族工业的发展仍然主要是在轻工业方面。
  [板书]②特点:轻工业
  [教师讲述]然而,民族经济发展的好运不长,在随后的十几年时间里,除原有的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外,又产生了一种新的政治经济因素对其进行压迫和摧残,这就是官僚资本。
  官僚资本通常指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的垄断资本。它依附于帝国主义和封建经济势力,依靠国家政权,控制国家经济命脉。1927~1937年是国民党四大家族官僚资本的形成时期。国民党反动政权的建立是四大家族官僚资本形成的前提条件,四大家族官僚资本的形成,又成为国民党反动政权的经济基础。国民政府的统治实际上就是四大家族的统治。1936年底,四大家族对全国金融业垄断的完成,是四大家族官僚资本形成的标志。四大家族在金融方面的掠夺,使得民族工业难以积累足够的资本,而商业独占又极大地压缩了民族工商业原本就有限的市场,因此,官僚资本对民族资本的压制和摧残便成为我们随后认识国统区经济状况的主要内容。
  [板书]②官僚资本迅速膨胀:原因、影响
  [教师过渡]我们在认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经济特点时,一个不容忽视的方面是考查帝国主义国家对该社会进行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的程度如何,当然也要注意主要帝国主义国家在这个社会中的经济势力消长的情况。下面,我们就采用这种思路来认识南京国民政府统治前期经济发展的第三个特点。
  [投影显示]


  [教师提问]请同学们对材料1中的统计表进行分析,可得出什么样的结论呢?
  [学生回答]1928~1936年,在对外贸易中,中国的入超呈下降趋势,但并没有从根本上扭转这种局面,在对外贸易中,中国依然处于劣势。
  [教师提问]请同学们结合国际背景,考虑为什么在1932年中国对外贸易的入超额出现了最高值。
  [学生回答]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发生了最严重的经济危机,为摆脱危机,帝国主义加强了对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经济侵略。
  [教师提问]接下来请同学们阅读材料2的内容,想一想它反映了什么情况。
  [学生回答]在中国轻工业的资本构成中,外国资本的比重在增加,而中国民族资本的比重则呈下降趋势,它反映了帝国主义国家对中国的资本输出在不断增大。
  [教师提问]请同学们看一下教材P6左下角帝国主义资本控制我国煤铁产量的示意图,并和材料2中的数据对比,我们可得出什么样的结论。
  [学生回答]帝国主义国家对中国重工业的控制程度远远高于轻工业。
  [教师讲述]综合起来看,在这一时期,帝国主义在华经济势力迅速增加。1914年,它们在华金融投资总额为630万美元;仅到1931年,已上升到2.1亿多美元,增长33倍多。这样,中国的重工业可以说处在帝国主义垄断之下;轻工业中外资也占重要地位;它们进一步控制了中国的交通运输业;英、美、日三国在中国开设的银行,对中国的财政金融起着支配作用。进入到30年代,各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进出口贸易中所占的比重也发生了变化。1931年以前,日本居于首位,美国占第二位,英国占第三位。1931年,美国对华贸易上升到首位。请同学们结合1931年这个时间,考虑一下发生这种变化的原因。
  [学生回答]第一,美国经济实力强大,同时加紧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第二,国民政府与美国之间有着密切关系;第三,进入30年代后,随着日本不断加强对中国的军事侵略及九一八事变的发生,中日民族矛盾迅速上升,全国性的抵制日货运动空前高涨。
  [板书]③美国在华经济势力急剧增长
  [教师过渡]以上我们从政治、经济方面认识了国民政府的对内政策,并了解了当时中国国内的政治状况和经济特点,接下来,我们来看一看国民政府的外交行为。
  [板书]五、“改订新约运动”
  [教师讲述]南京国民政府的阶级属性及当时国际关系的特点决定了其反对苏联、亲近帝国主义的外交路线。在与苏联断交后,南京国民政府的外交活动实际就是它与美、英、日等帝国主义国家间的交涉活动。1928年6月,北伐军占领北京,南京政府遂宣布“统一告成”,但在一连串的战争之后,其财政陷入困境。当时,新税创办不易,旧税不能解决问题,只有实行关税自主一途径较为可行。而且,北伐战争以来,国人要求关税自主的呼声日趋强烈。1928年6月15日,南京政府发表《关于修改不平等条约的宣言》,7月6日,外交部发表《关于重订新条约之宣言》,要求各国政府改订新约,从而发起了“改订新约运动”。
  [板书]
  1.原因:反帝、税源
  [教师提问]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6的最后一小节,指出国民政府发起该运动的原因和目的。
  [学生回答]缓和人民反帝斗争;扩大税源,解决内战经费。
  [教师提问]其中哪一目的更为迫切和主要呢?
  [学生回答]扩大税源、解决内战经费是蒋介石国民党政府最为关心的。
  [教师讲述]“改订新约运动”主要集中于关税自主和废除领事裁判权两个方面。对于中国政府改订新约的要求,日本表示反对,其他国家态度冷漠,只有美国首先响应。1928年7月25日,中美两国签订了《整理中美两国关税关系之条约》,承认中国“关税完全自主之原则”,双方“在彼此领土内享受之待遇,应与其他国享受之待遇毫无区别”。随后,南京国民政府又陆续同德、挪、比、意、丹、荷、葡、英、瑞、法、西等国缔结了“友好通商条约”或“新关税条约”。到1930年5月,日本才不得不同中国缔结了关税条约。所有这些条约都在原则上承认中国关税自主,这就为中国关税和税则统一创造了条件。
  [教师提问]对于美国首先与中国缔结关系条约的原因,教材只有“争得在华的外交优势”一个简单的交待,而日本的反对态度教材却没有提及,同学们能否从美日在中国争夺的角度,从更深的层面分析其原因呢?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那时候,美国和日本是争夺中国的主要对手,在1928年,日本在侵华方面具有优势,美国希望通过对国民政府修约要求的积极做法,来进一步使国民政府向美国靠拢,从而有利于自己同日本的斗争。况且,美国本土远离中国,它只有帮助国民政府取得稳定的财政来源以维护其统治,才能从根本上维护其侵华利益。日本是中国的邻国,它灭亡中国的计划始终没有改变,国民政府的崩溃,中国的分裂与混乱更有利于它灭亡中国的计划,因而它可以对国民政府的财政危机置之不顾,一味坚持其原有的侵略特权。
  [教师总结]美、日对中国的“改订新约”要求的不同态度,都是符合其侵略利益的,他们的目的都不是使中国实现真正的关税自主。即使真的如条约所言,中国和帝国主义国家间实现了对等的权利,那也是形式上,事实上的不平等依然存在,对于发达国家和落后国家来说,相同的关税税率意味着什么,同学们是清楚的。当国民政府的要求真正触及帝国主义的侵华利益时,他们便会有相同的态度和对策。
  [板书]
  2.内容:关税自主、领事裁判权
  [教师讲述]当时在中国享有领事裁判权的国家共有16个。其中,到1928年条约期满者有日本、意大利、比利时、葡萄牙、西班牙、丹麦六国。除日本外,其他五国都在与南京政府所订新约中承认取消领事裁判权,但有重大保留,即中国对五国侨民行使司法权的方式须经双方同意,并须待多数国家同意废除时方始废除。此后,国民政府又与美、英、法等国交涉,当各国口头同意酌量改善时,南京国民政府于1929年12月发布命令:“定于民国十九年1月1日起,凡侨居中国之外国人民,现时享有领事裁判权者,应一律遵守中国中央政府及地方政府依法颁布之法令规章”。对此,美、英、法等国立即声明,这一日期可视为逐渐取消在华领事裁判权的开始日期,他们并称此法令乃“系国民政府顾全体面之举动”。实际上此法令没有付诸实施。于是,“改订新约运动”就这样不了了之。
  [教师提问]从以上分析同学们已清楚地认识到了“改订新约运动”的局限性,南京国民政府并不能从真正意义上完全地获得关税自主权,下面请同学们阅读本节课的最后一小节,从税则制定、海关行政管理权方面进一步说明这一点。
  [学生回答]南京国民政府在制定新的税率时,依然受到了帝国主义国家的限制,而中国海关的管理权仍操纵于外国人手中,这使新税则的实施大打折扣。
  [教师启发]南京国民政府希望通过外交途径收回国家的一些主权,结果却收效不大,而新中国却通过与英国、葡萄牙的外交谈判,成功地收回了香港、澳门的主权,这是为什么呢?
  [学生回答]南京国民政府时的中国是经济落后的弱国,而新中国能够收回香港、澳门主权的根本原因在于国家力量的日渐强大,这说明弱国无外交。
  [教师总结]改订新约运动收回了清朝和北洋军阀政府丧失的一些主权,限制和减少了一些帝国主义国家的特权,否定了领事裁判权的合法性,增加了国家收入,提高了国家地位,具有重大的进步意义。但是,由于中国政治腐败、经济落后的状况并未改变,因而不可能取得彻底的民族独立。
  [板书]
  3.结果:进步性、局限性
  [课堂总结]南京国民政府的经济政策和措施在一定时期内一定程度地促进了民族经济的发展,然而在这期间形成并迅速膨胀的官僚资本,连同原有的封建势力及帝国主义势力,都成为阻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重要因素。“改订新约运动”具有其历史进步性,但它没有也不可能实现真正的民族独立,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依然没有改变。中国人民的革命对象,除原来的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外,又增加了官僚资本主义,为了推翻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了艰苦的斗争。下节课,我们将要学习这一内容。
  [布置作业]
  
  一、问答题
  结合时代背景,评述国民政府发起的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目的、措施和结果。
  参考答案:背景:国民政府统治期,帝国主义对中国经济侵略加剧,内战连年不断,国民经济遭到严重破坏,日本的军事侵略不断深入,社会危机及民族危机十分严重。
  目的:加强国民经济建设,挽救社会危机,巩固国民政府统治。
  措施:有计划地推进农业生产,发展工业、交通等事业,并进行财政改革。
  结果:对工农业、交通运输业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
  
  二、开放型作业
  小论文:关于“改订新约运动”之我见
  观点:1.南京国民政府发起的“改订新约运动”的主要目的是扩大税源,解决其财政问题,而且又是在全国人民反帝斗争推动下的一个被动结果,因此具有欺骗性,国民党政权关心的是获得利益,而主权问题是次要的。其最终结果也就差强人意,没有质的进步。
  2.“改订新约运动”是在当时国际环境和国家实力情况下国民政府在收回国家利权方面能够采取的唯一可行办法。通过外交努力,争得一定的国家权利,对处于半殖民地的大而孱弱的中国来说,已属不易,我们不宜苛求南京国民政府在这方面行为的彻底性。
  操作步骤:第一步:就如何认识“改订新约运动”,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当学生思维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时,结束讨论。
  第二步:将具有相同观点的同学编为若干写作小组,要求每一小组完成一篇小论文,小组数及论文篇数以5~7个(篇)为宜。论文字数要求:1000~2000字。
  第三步:组织学生上讲台宣读论文,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教师点评、总结时应就学生论述问题的角度、论证的严密、完整性进行剖析,最终为全体学生展示一种认识问题的思路,即评述论证的过程,而不应对学生所持观点的正确性发表意见。
  
  ●板书设计
  四、国民政府统治前期的经济
  1.经济政策
  (1)整顿税务:关税、盐税、统税、新税
  (2)控制金融:中央银行、农民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
  (3)改革币制:“法币”、1935
  (4)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工农业、交通运输
  2.经济特点
  (1)民族工业显著发展原因(三方面)、特点:轻工业
  (2)官僚资本膨胀原因、影响
  (3)美国在华经济势力急剧增长
  五、“改订新约运动”
  1.原因:反帝、税源
  2.内容:关税自主、领事裁判权
  3.结果:进步性、局限性
  
  ●备课资料
  1.南京国民政府整顿税务的背景
  晚清的关税行政日趋庞杂、紊乱,到北洋军阀割据时期更为严重。当时的海关,是在英国控制下、由外籍税务司管理的国际官厅,和列强的债权利益结合在一起,是各国驻华使馆的附属物。这种状况严重地损害了中国的主权。常关,根据《辛丑各国和约》的规定,通商口岸50里内归海关管理的为“五内常关”;50里外不归海关管理的一律称“五外常关”。五外常关名义上归中央政府管理,实则为各割据军阀或地方势力所控制,征税税款不上解。1926年,国民政府在对进口货征收二五附加税的同时,在中国银行海关收税处内设立了二五税局,各地割据势力也纷纷开设内地税局,这些税局都是各自为政。至于厘金,更是“变本加厉,节节设卡,物物抽税”。
  南京政府成立初期,各地关局横征暴敛,极为腐败,“综合其事,实不外苟征重征两项”。关务署虽严令“该管各分关局卡,务必严加约束。如查有苛征重征弊端,应即分别究治,不得稍为纵容。致贻失察之咎”,但“苛征重征”现象有禁无止。
  这种庞杂、凌乱、腐败的情况,如不实施关税行政改革,不可能根本改变,南京政府的财政状况也因此难期好转。
  ——《南京政府的关税行政改革》,陈诗启,载《历史研究》1995年第3期
  2.关于官僚资本与国家垄断资本之比较
  国家垄断资本有以下三个特征:(1)资本来自政府,并由政府官员经营;(2)对国民经济的某一方面具有垄断性;(3)对广大人民具有压迫性。
  官僚资本具有另外三个特性:(1)资本不是来自政府,而来自官僚的私人投资;(2)经营权也掌握在某个或某些官僚手中;(3)掌握这种资本的官僚,利用手中权力操纵某一部门,投机倒把、损公利私、中饱私囊。
  ——《十余年来南京国民党政权失败原因研究综述》,文松,载《历史教学》2001年第9期
  3.关于币制改革的原因及情况
  (1)白银外流及其对中国财政金融的影响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主要西方国家相继恢复了某种形式的金本位,加上技术更新导致白银产量大量增加,世界上出现了金(价)涨银(价)落的现象。为稳定世界银价,美国、中国、印度等八个产银或用银大国,在1933年7月伦敦世界经济会议上,签订了一项《国际白银协定》。其中规定美国政府每年购银不超过3500万盎司,中国则承诺将不出售1934~1937年销毁银元所得之白银。但是,1934年6月19日,美国总统罗斯福签署了《1934年购银法》,它规定美国政府要通过购买的方式,设法使每盎司的白银价格提高到1.29美元。《购银法》造成了国际银价的反涨,从1934年年初的每盎司0.35美元涨至10月份的0.55美元,到1935年4月一度涨至0.81美元。其结果正如中国银行家和经济学者所预料的那样,作为中国通货的白银大量外流,银行银根吃紧,市场萧条,商家纷纷破产。《购银法》所造成的国际银价反涨给中国这样的银本位国家带来了灾难性的财政危机。而正是这场危机促使中国下决心加速推行其酝酿已久的币制改革计划,放弃银本位,建立起现代的、容易管理的货币制度。
  ——《1934~1936年间中美关系中的白银外交》,任东来,载《历史研究》2000年第3期
  (2)关于币制改革
  中国的币制改革酝酿于20世纪20年代。由于当时世界上金(价)涨银(价)落,中国作为银本位大国,其对外贸易因此大量入超。1929年,中国财政部邀请美国专家甘末尔一行来华,帮助中国设计币制改革方案,计划逐步过渡到金本位。但这一计划因为世界经济危机,银价进一步下跌,以及九一八事变等原因未能实现。不过,中国政府在1933年4月宣布“废两改元”,成功地完成了银本位币制的统一。
  1935年11月,国民政府在英国经济顾问的帮助下,实行币制改革。国民政府财政部公布的《法币政策实施办法》规定:从11月4日起,将中央、中国、交通三银行(次年2月又增加中国农民银行)所发行的钞票定为法币;所有完粮纳税及一切公私款项的收付,概以法币为限,不得使用现金,违者全数没收;所有银币、白银一律交由指定银行兑换法币,以三个月为期限,实行白银国有。这次币制改革是四大家族官僚资本完成对全国金融垄断的一个决定性步骤。从此,四大家族把全国的白银搜刮到自己手中,达到了垄断中国货币的目的。法币政策的实施,对于统一全国货币、防止白银外流,促进商品交流和经济发展,也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以后国民政府为缓和财政上的困境而滥发纸币,以此来掠夺人民财富,并导致物价飞涨,法币的信用完全丧失。
  
,高一历史国民政府前期的统治教学设计
标签:教学设计,高中历史教学案例,高中历史教案,历史教学 - 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