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识大全 | 作文大全 | 诗歌大全 | 试题下载 | 教学资料
当前位置:轻松教学网教学网生物教学教改课改新课标理念下的高中生物教学

新课标理念下的高中生物教学

我要评论(0) 字号:T T 03-23 14:59:51   浏览次数:270  栏目:教改课改
标签:生物教改,生物课改,http://www.qingsong8.com 新课标理念下的高中生物教学,
新课标理念下的高中生物教学
一.对新课程理念的感悟
新生物教材体现了新的课程理念,强调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强调实际应用,强调与学生经验的联系,注重创新能力的测试与评估,降低了一些难度较大的知识要点的教学要求或调整到选修课中,删减和调整了可行性差或相对陈旧的实验内容和研究性专题,注重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结构更为科学、严密、合理和可行。教学模式也在发生根本的改变,生物课讲更多的是学生的实验、讨论、交流等活动。
新教材中探究活动较多,旨在培养学生观察问题、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多角度多渠道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其科学素养,使学生在实践体验中获取知识。探究课的形式多种多样,有的需要学生在课外进行一段时间的实验观察、记录、分析后得出结论;有的则要求学生课堂上完成整个探究实验的全部过程。
经过了四年多的新教材的使用,我认为在教学中以下几个方面是值得注意的:
1、教师的提问必须是有效提问:
2、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不仅关注学习好的学生,更要关注学习差的学生;不仅关注学习活动,更要关注学习状态。
3、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充分参与到教学过程当中来,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师生间、生生间的交流、沟通与合作。
4、教师要善于捕捉善于捕捉到课堂上的信息随机生成出来。
5、教探究实验,关键是教给学生的方法步骤思路,对于结果或者结论无须多研究。探究实验不要求全做,对于素材或材料不可取的实验,可用当地的材料替代,只要达到效果就可以。探究实验的目的并不在于得到全班同学统一的结果,而重在使学生真正参与探究过程,在实践中获得具体的经验体会,让学生懂得科学的探究方法,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让他们的创新意识得到发挥,这可以让学生受益终身。
6、从注重教法向注重学法方面转化,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做到因材施教。
7、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活动,更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状态。同时要加大课堂学生思维的力度。
8、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学会用教材去教,而不是教教材。也就是说,凡是适应新课程理念的又与学生日常生活实际相联系的内容教师教师都要去挖掘都要去教,让学生达到能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即所谓的学以至用。
9、教师的课堂教学切实实现有重知识向重培养学生能力方面转化(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探究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实验设计能力等等)
10、课堂教学除了利用好多媒体以外,教师的板书、板画、肢体语言也非常重要,要充分利用起来,另外教师的讲课缺乏要有情感的投入。
11、教师要经常反思一下自己的教学,主要是反思自己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途径、办法。
12、要强化师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要善于激发学生不要压抑学生,同时还要关注学生个体之间的交流。可以说没有交流,教学就无从谈起。因为教学过程是师生双方分享智慧与情感的过程,在沟通中,师生双方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知识、经验,交流情感与理念,求得新发现,实现教学相长,共同发展。
总而言之,从旧教材到新教材,其编写理念完成了较大幅度的跨越,使其更贴近学生生活,更符合其认知水平,更富有时代特色,也更具有科学性、实用性和直观性等。在新课程改革的潮流中,我感受很深。全新的课程理念 “面向全体学生,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强调师生交往,构兼互动的师生关系和教学关系,充分考虑学生个体间的差异,在保证学生共同发展的基础上,注意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

www.qingsong8.com 二.新旧课标的异同
2003年3月31日,教育部颁布了《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相对于高中生物教学大纲(2002)而言,高中课程标准有了跨越性的变化,反映了新世纪中我国的社会需求、学生发展的需要和生物科学的进步。新旧课程标准对比新课标有以下特点:
㈠既注重《双基》又注重正面而积极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养成
“基础性”是指构成生物科学素养的基础,它涵盖了多方面的目标或要求,而不仅仅是“双基”。因此,新的高中生物课程既强调学生对核心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又注重正面而积极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基础能力的达成。
在必修内容框架的构建上,也力图体现基础性。《新课标》选择了生物学领域最重要的主题,组合成3个模块。这3个必修模块,既考虑了不同层次上生物学的知识,又注意到了生物学中核心的主题,突出了构成生物学素养的基础。学习这些内容有助于学生更深入地理解生命活动的规律,理解科学的本质、过程和方法,了解并关注生物科学技术在社会生活、生产和发展中的应用。
㈡注意课程的选择性
根据新的高中课程方案,生物课程标准在多样化和选择性方面有所突破,充分适应中国不同地区的需要。高中生物课程标准的选择性是从3个层面实现的。首先,每一个模块中的内容标准都是一个内容主题,而不是一个具体的“知识点”。这种提纲挚领式的内容标准为课堂教学都留出了极大的空间。教师可根据标准的二级主题,选取不同的事实、素材或安排不同的学习活动来实现标准的要求。
其次,《新课标》在一些模块的内容要求上留出了选择空间,如:在选修2“生物科学与社会”模块中,城市中学可以不选“生物科学与农业”这个一级主题,而农村中学可以不选“生物科学与工业”这个一级主题。在选修l“生物技术实践”这一模块中,共有14个二级主题,学生和教师只要从其中选择5~7个内容研修,即可达到要求,获得2学分。这样的选择可以适应不同学校、学生的需求。
最后,课程是必修与选修相结合的结构,必修部分是生物学的核心内容,是全体学生共同的基础;选修部分要引导他们关注生物科学和技术的最新进展及其与社会的关系,促进他们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有进一步提高;同时考虑学生不同的兴趣和志向及多样化发展的需要,分别侧重生物技术、生物学与社会、生物科技进展,为他们选择学业和职业方向提供帮助。
㈢《新课标》重新调整了理论与实践的平衡
生物科学不仅是一个理论体系,而且也是一个科学探索的过程。因此,课程标准特别注重学生在生物课程学习中的实践过程,更加重视实验和其他实践活动的开展。在《新标准》的必修模块中,绝大部分的内容标准都附有相应的活动建议,这些建议大多是学生的实践活动;在这部分的4个教学案例中,也全部都是学生动手的活动。在选修模块的设计上,有以实践活动为主要学习方式的“生物技术实践”模块。这一模块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己设计并进行实验,然后收集并整理资料,写出报告,相互讨论。”教师的任务不是讲授,而是为学生的实验提供多方面的帮助。这样,学生的实践和学习活动在这一模块中具有突出的地位。这些都反映了高中生物课程中理论与实践之间新的平衡关系。
㈣《新课标》加强了生物技术的内容
科学和技术是两个不同的领域,有着不同的本质和特点。但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它们广泛结合,成为“一个硬币的两个不同侧面”。生物科学和技术的发展对当代和今后的公民提出了技术素养的要求。《新课标》加强了生物技术的内容学习是它的一个特点。
在必修模块,知识体系是生物科学的逻辑框架,技术教育渗透在科学教育的主题之中,如“关注转基因生物和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关注人类基因组计划及其意义’等。此外在活动建议中也包括了一些与技术相关的内容。
在选修部分,生物技术则是3个选修模块的核心主题。在选修中,主要内容都围绕生物技术展开,如选修1“生物技术实践”侧重了传统的生物技术,并强调学生动手实践;在选修2“生物科学与社会”模块中,在农业、工业、健康、环保4个一级主题中,突出地渗透了应用生物技术;在选修3“现代生物科技专题’冲,标准又从基因工程、克隆几个方面介绍了现代生物技术。这样,从整体来看,高中生物课程中生物技术内容大为增加。
㈤重视学习方式的改变
《新课标》倡导以新课程探究为核心的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倡导学生在动手和动脑的学习活动中全面达成课程目标、倡导学生对学习内容有深入的理解和思考,以获得高层次的认知能力。所有这些教学思想都体现在内容标准、活动建议、教学案例及实施建议之中。〈〈新课标〉〉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取多种措施,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www.qingsong8.com 三.新旧教材的异同
新教材是在老教材的基础之上编写的,但是变动比较大,尤其是教材的结构。旧的教材是把所有的知识综合在一起,遵循由简到凡的原则,循序渐进,逐步展开。而新教材把知识分成几个模块进行讲解,就像大学的教课书一样,分成更细的学科。
㈠编写结构的变化:
1.每章首页:提出问题
2.每节开头:以"问题探讨"开始
3.本节聚焦:以问题形式明确本节核心问题,资料分析和思考与讨论等栏目
较多,引导自主合作探究。
4.科学史内容的写法:大体遵循发现——新问题——再研究——再发现的模式来写。
5.实验和探究:开始有问题,后面有讨论题。
6.节后练习:基础题,拓展题。
7.本章小结: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
8.自我检测:概念检测,知识迁移,技能应用,思维拓展。
㈡版本数与章节数变化:
1.由3本旧教材(其中必修2本,选修1本)改为6本新教材(其中必修3本,选修3本)。
2.旧教材有15单元(其中必修9单元,选修5单元)而新教材必修本有19单元(把原选修本的一些内容编排入必修本中或增加一些内容),选修本有15单元(基本是新内容)。
㈢增减的内容:
1.新教材必修本中删除了《生物的基本特征》、《植物的矿质营养》、《动物行为产生的生理基础》、《人和动物体内三大营养物质的代谢》、《陈代谢的基本类型》、《生物个体的发育》、《性别决定》、《生态系统的类型》等内容; 删除的实验有:《高倍镜观察细胞质的流动》《DNA的粗提取与鉴定》等。
2.新教材必修本增加了《从生物圈到细胞》、《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基因在染色体上》、《遗传密码的破译(选学)》、《杂交育种和诱变育种》、《基因工程及其应用》、《人体内环境的与稳态》、《群落的演替》等内容。

www.qingsong8.com 四.新旧考纲的异同
新课程背景下的《2007年广东高考考试大纲说明》与2006年生物科考试大纲对照,生物科高考要求有以下变化:

对比

2006年
(全国)

2007年
(广东卷)

变化之处

第一部分

考试性质

命题指导思想

明确了命题依据、能力要求及适用教材。

第二部分

考试内容

考试范围
与内容

1.把“获取信息的能力之2变为理解能力之2并补充能用数学方式等表达形式准确地描述生物学方面内容”。
2.明确了考试内容和每个知识点的要求(掌握程度),过去没有的。
3.明确了2007生物高考选修部分内容的考试要求(选修1或选修3)。

第三部分

命题要求

考试形式

明确了答卷方式(闭卷)、考试时间(120分钟)、全卷分数(150分)。

第四部分

考试形式及试卷结构

试卷结构
和题型

明确了07年生物卷全卷有41个题目,分必做题(135分)和选做题(15分),其中1-39题为必修内容部分的必答题,40和41题为选修内容的选做题目;全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第一部分(1卷70分)1-20题为单选题共40分,21-30题为多选题,共30分,第二部分(2卷80分)31-39为简答题,共65分,范围是必修1、2、3的内容,40和41题是选修1或3 的内容,两题等值,每题15分,学生任选其中一题作答。

第五部分

题型示例

内容比例

1.明确必修占90%(学生必答部分),选修10%(学生选做部分)。
2.明确了必修部分实验内容占20%。

第六部分

 

难度比例

容易题:中等题:难题=3:5:2

第七部分

 

题型示例

与往年相同,让学生有一定感性认识。

2006年广东高考大纲是在全国大纲基础上作简单补充,而且是课改前高考;2007年广东高考是新课改的高考(简称“新高考”),考试大纲的说明在参照全国大纲的基础上作了比较详细的补充和明确考试相关的要求。


www.qingsong8.com 五.2007年高考试卷与以往高考试卷的异同
2007年是施行新教材的第一年高考,以往年的高考有所不同。
㈠试卷内容的变动
07年广东的生物高考内容比往年高考内容增多,以前的高考内容只有三本书,而07的高考内容有四本书,这使得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的能力要求就更高了。

㈡试卷的结构和题型的变动
1.选择题(Ⅰ卷) 
① 单项选择题:单项选择题由原来的26道题减少到20道题,分值由原来的52分降到40分,同时每一道选择题基本上要考学生4个左右的知识点,这样无形增加了试卷的难度。
② 多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由原来的6道题增加到10道题,分值由原来的18分增加到30分,而多选题中漏选不得分,必须与标准答案一模一样,否则没有分。这样一来,明显的增加试卷的难度。
2.简答题(第Ⅱ卷)
增设了两道选做题,内容是选修一或选修三,考生选其一,试题量没变。

㈢2007年广东高考生物试题的特点
1.实验能力考查的新尝试
试卷改变以往以单一实验题考查探究能力的方式,将对实验、探究能力的考查渗透到各题干、选项和解题思维过程中;试题将常规实验与探究、实验能力与理论知识融合考查,设置开放性小问题实现对创新思维能力的考查,使试题具有适度的开放性和延伸性。2007生物高考试卷,在实验考查方面的另一个特点是把看实验、讲实验和做实验这三个层次区别开来了。
重视实验、强调实践是新课程的特点。所以,在这份试卷中实验所占的比重较大,我们认为这也是以后高考命题的一个趋势。所以,我们建议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尽可能的让学生动手去做实验,即使是不能做的实验也要让学生去分析和解读实验相关的原理、思路、过程,以提高学生的探究、创新能力为主,不应该是就实验讲实验。 
2.考查学科主干知识内容,突出分析综合能力考查。
2007年广东高考生物试卷包括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和非选择题,共41题。单选题主要考查了考生对生物学科基础和主干知识的理解以及对生物学基本技能的简单应用;多选题重点考查生物科学的探究能力、逻辑思维能力;非选择题着重考查构建生物学科知识网络、逻辑推理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
本卷突出学科主干知识内容,注意综合分析能力考查。特别强调了基础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提高了基础知识运用的综合程度。其次,围绕着社会现实问题,加强了基础知识与情景材料的融合,试题从多个方面设问,注重引导考生结合题目的具体情景进行新的提炼和概括。考查多角度,全方位地利用教材知识去分析解决现实问题的应用能力。
试卷坚持了“以能力测试为主导,考查学生所学相关课程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从考试目标来看,符合《考试大纲》的要求,体现了高考选拔考试的目的、体现了以学习能力为主要考核目标的要求。
3.突出华南地域特点,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和社会生产。
试卷突出华南地域特点,如11、16、21、35、37、40、41题;试卷密切联系学生生活、人类健康和社会生产,如8、9、17、19、20、26、31题;试卷密切联系目前社会所倡导的环境保护和发展新能源政策,如6、13、24、30、40题;试卷关注生命科学的新进展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如7、15、23、33、40、41题。

六.新课标下的生物课堂教学策略
面对高中生物新教材和最近颁布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生物课程标准》,中学生物教师应积极构建新型的教育理念,积极调整以往的教学策略,深化生物教学改革,适应新课程标准。
㈠由“整齐划一”向“关注学生的个性特性” 转变。
课程由整齐划一向关注学生的个性特性的转变,是新一轮课改的一个重要课程理念。在旧的课程体制中,从课题设置,实施评价都是整剂划的,因而有人形象地把这种教育比喻为:将不同个性、不同特长的学生放在一个标准的课程模子里去锻造,放在同一条生产线上去加工。其结果就是将不同个性和特长的学生棱角磨平,变成一个个毫无生气的标准件。显然,这样的教育是与现代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
学科教学应当在保证共同基础的前提下,为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创造条件。一是在课堂教学中要因才施教。因不同学习水平和智力因素的学生设置习题和考试题。课堂提问尽量是开放性问题,答案并非唯一。这样给学生一定的可自由发挥的空间,可以充发调动每个学生的思维,使他们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张扬,使学生的发展更有个性;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如学习“光合作用”一节新课内容后,我设计了这一样一个开放性问题——假若你家里有一个蔬菜塑料大棚,根据你所学知识,请你提出增加蔬菜产量的具体措施来?二是重视开展丰富多彩的生物学实践活动,如调查、参观、知识讲座、研究性学习,利用网络资源开展查询、资料收集与整理的文献研究等,为学生提供更加广阔的自主学习和实践的时空,这样可以让所有学生的特长能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实践活动中得以施展,所有学生的个性能在活动中得以充分的张扬和尽情的发挥。同时,在参与这些活动,也能使同学们理解到生物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使他们受到热爱大自然、珍爱生命,热爱祖国美好情感的熏陶,使他们真切体会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

www.qingsong8.com ㈡由“以教师讲授为主”向“教师引导下的学生自主学习”转变。
把以教师讲授为主的课堂教学,转变为教师引导下的学生独立探索、质疑问难、研讨交流的自主学习,是我国当前教育改革的主旋律。
自主学习是指个体在学习过程中一种自觉、主动的学习行为,是个体非智力因素作用于智力活动的一种状态显示。具体表现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强烈的求知欲,主动参与的意识和积极思考的行为。与自主学习截然不同的是他主学习,在他主学习中,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抄,教师怎么教,学生就怎么学,学生大脑始终处于“休眠”状态,未被激活,被教师牵着鼻子走,处于被动地位。在探索“自主学习”教学实践中,我进行了“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自主探索尝试解决→合作交流形成共识→总结建构延伸拓展”的尝试。在探索实践中,我体会到:
在“自主学习”教学中,教师首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创设恰当的情境,精心设计问题,激发生学的问题意识,这是教学设计的关键,是支撑和激励学生学习的源泉,是促使学生自主学习的切入点。其二,教师要创设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提供诱导学生思考的素材,鼓励学生大胆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鼓励学生质疑、争辩。总之,要创造条件让学生自主探索,尝试解决问题。凡是学生自己能操作、能学习、能领悟的,都尽可能由学生自己去解决,去完成,教师着重从探索方向予以引导,关键之处以点拨。其三,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和交流,为学生深入思考、积极探索搭建平台,要做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在平等、民主、合作的氛围中砥励智慧,分享成功的快乐。其四,在讨论和交流的基础上,教师要抓住时机,做“问题解决”后的提炼和拓展,建立知识结构和体系,明确解决生物学问题的一般方法。

㈢由“注入式”向“学生体验、感悟、探究式学习”转变。
“注入式”的学习,是一种机械、呆板的被动学习方式,学生缺乏创新的激情和活力。建立和形成让“学生体验、感悟、探究式的学习”方式,成为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重要任务。在教学实践中,我主要通过了以下途径建立和形成了“学生体验、感悟、探究式学习”方式。
1、利用生物科学史实、感悟学生。
高中生物新教材增添了大量科学史实的内容。引入生物学史实于课堂教学,不仅使学生学到科学的知识、方法,而且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学会了思考、质疑、创造、审美,最终使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均有所收获。例如,介绍孟德尔开展对多种动植物的杂交试验,最后选中豌豆,面对繁琐的数据他并没有放弃试验,而且创新地运用统计学的方法,对巨大的数据不厌其烦地进行统计,前后花了整整8年的时间才得出基因分离定律。通过这一史实的介绍,学生会感悟出:科学发现、发明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要经过相当长的时间并且要付出艰辛的努力和汗水、克服重重困难才实现的。从而也培养了学生不畏艰难,严谨认真、勇于创新的生物学素养。
2、通过实验,给学生以经历探究和体验。
现行的高中生物新教材共安排实验、实习、动手制等课时15个,占总课时的14.3%(总课时105个),这为培养学生实践能力,获取终生有用的知识和技能提供了条件,也给学生通过实验体验,获取知识提供了舞台。教师要创造条件,选佳最佳的实验时间与传授理论知识相融合,可先让学生实验,再进行理论知识的教学,也可将实验贯穿在理论知识的课堂教学中。如在“酶与代谢”一节新课的理论教学之前,让学生完成实验——比较过氧化氢酶和Fe3+的催化效率。通过这 个实验,学生获得了感性认识:酶的催化效力高于无机催化剂。学生具有了这些感性认识后,再来学习“酶的特性”理论的知识,就有了基础,就避免了老师将酶的特性的知识硬塞给学生和学生苦苦背诵的尴尬局面,同时也使学生明确了知识的发生过程和生物学是一门实验学科的深刻内涵。
3、提供信息素材,让学生领悟推理分析和知识的由来。
在生物课堂教学中,不要将结论性知识直接塞给学生,而是教师首先提供相关的信息、素材(包括图、表、科学实验与科研成就,生产、生活实例),引导学生分析、思考,让学生自己领悟出结论性的知识。这样,可以锻炼学生比较推理分析的能力。 

www.qingsong8.com ㈣改“重知识传承”向“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转变。
在当今知识暴炸,知识更新日新月异、瞬息万变的今天,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比向学生传承知识更重要。学生获得了较强的终身学习能力,就相当具备了通向知识宝库的金钥匙。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可通过多种方法途径来培养提高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
1、培养比较梳理,使知识条理化的学习能力。
生物学中有许多并列的知识,相近的知识,需要通过比较找出知识点间的异同点,使知识条理化。比较法是学习生物知识的一种重要学习方法,它在学习生物知识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将相近或并列的知识放在一起,设计成比较表,加以比较,来训练和培养这一种学习能力。如线粒体与叶绿体、细胞分裂与细胞分化、有丝分裂与减数分裂的比较
2、培养发散联系,使知识网络化的学习能力。
如果头脑中只有零碎的知识而没有良好的知识结构,往往难以应用这些知识正确、快速地解决具体问题。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挖掘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归纳形成网络化知识的体系。
3、培养分解组合,使知识层次化的学习能力。
概念与概念,知识与知识之间往往存在的包容性。对于这些知识,教师应引导学生理清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使知识展现出清晰的层次,如脱氧核醋酸→基因→DNA→染色体。

七.新高考下的课堂教学策略
㈠狠抓备课环节
以新课程标准为导向,强调教师的“有效备课”。众所周知,备课是教学的重要行为之一,是教师上好课的关键,如果备课无效,教学就必然无效。
①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以往的教学以传授知识为中心,因而备课的重点往往放在知识的习得,技能的训练上。教师不仅要考虑课堂上让学生学什么,怎样学,更应考虑这样的学习对学生的发展有什么作用,要时时把学生的需要放在首位。如对教材的处理是否能吸引学生学习;问题的设计是否能激活学生的思维;教学方式是否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究;教学过程有没有给学生留下足够的自主活动的时间和空间等。
②解读并超越教材。新课程理念强调,教学的过程是教师“用教科书教”的过程,而不是“教教科书”的过程。这说明两方面问题,一方面,教师是教材的理解者、参与者、实践者。备课时,教师要钻进教材之中,有自己的钻研、解读和思考,否则,一味地接受和照搬,教师就只是充当教科书的“传声筒”、知识的“贩卖者”角色,而没有了自己的思考,很难将课上出新意和深意。另一方面,教师要跳出教材,超越教材。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既然是例子,说明教材并非是教学的全部,教师要摈弃那种唯教材是用的本本主义。现在是“一标多本”,教师更应善于研究不同版本的教材,尤其是“人教版”和“苏教版”。要根据生物课程标准的要求予以补充、删节、修正,力争达到生物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

㈡改革教学方式
新课程给我们带来了全新的教学理念,传统的教学方式已不能完全适应现代教学改革的需要,因而如何把新的教学理念实践到课堂教学中来,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教学方式的转变是高中生物新课程改革的重要方面,新课程大力提倡学生采用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方式进行学习,我们在教学中必须认真体会,认真实践。
要高度重视探究性学习方式在生物学习中的应用,注重生物课程标准确立的11个方面的具体要求,充分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每位高中教师要在各个关键环节上注意摸索教学的要领和策略,切实起到教师作为学生自主探究的组织者、参与者和指导者的作用,切实提高探究性学习的效果和效率,通过探究性学习提高生物学科的教学质量。
我们在教学中要深刻领会合作学习,尤其是小组合作学习的基本理论、基本原则、具体方法和策略,正确地生动活泼地组织好小组合作学习,克服传统教学中讨论方式单一,讨论效果欠佳的缺陷,探索更为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和策略。要将小组合作学习同探究、观察、调查、设计、制作、实验、结论推导、反思学习等有机地结合起来,切实提高合作学习的效果。
要高度重视反思、概念图(概念图方式是国家教育部生物课标研制组多次强调的教学策略)等有效学习策略的运用,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结构的建构、扩大和改造,加深学生的理解,推动学生应用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中还要深入学习教学模式的理论,善于针对不同教学内容、不同教学对象、不同教学条件选用好不同的有效教学模式,克服单纯采用题海战术强化的落后模式,切实在提高学生卷面考试成绩的同时,全面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在现阶段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我们着重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既要研究和发挥传统教学方式的优势,也要研究和运用新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以弥补传统教学方式的不足;在关注让学生学会学习的同时,也要注重知识的传授;在强调使学生获得直接经验和亲身体验的同时,也要重视系统扎实地掌握知识;在倡导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和需要的同时,也要重视提高知识教育的质量;在追求学生“个性张扬”和课程的生成性的同时,也要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在讲究学生自主学习的同时,也要有教师示范、讲解和引导。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各种方法手段的独特优势,实现功能互补,讲求实效,力求用最恰当的方法达到最好的效果。

www.qingsong8.com ㈢注意初、高中课程理念、目标和内容的衔接与统一
初、高中的生物课程都遵从了“提高生物科学素养、面向全体学生、倡导探究性学习”的共同理念,使初、高中课程在指导思想上保持一致性。在共同理念的基础上,高中生物课程增加了“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的理念,以体现高中生物课程的特点和更高要求。
在共同的课程理念指导下,初、高中课程目标在表达方式、目标的指向等方面具有很强的一致性,并呈现出递进的关系。
教师在了解初、高中课程标准的区别和联系后,应准确把握高中教学的尺度,使教学目标和学习内容既能兼顾到与初中学习的衔接,又能符合高中课程标准的要求,使教学具有一定的阶梯性和层次性,这才有利于学生认知水平的逐步提高,有利于学生拓展更广阔的学习空间,有利于学生全面提高生物科学素养。

㈣加强备考研究
1.必须处理好课程标准与教材的关系
据了解广东省不同地区的学校所用的新课程教材版本不同,有“人教版”的也有“苏教版”的,因而教材的具体要求、内容、探究活动的设计等都有所不同,这就为我们的复习备考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但考试的公平性要求试卷命题不以教材为蓝本,而以课标为依据,所以,《课标》是我们研究考试最有价值的具有法规性的文件。为此,我们要针对08年广东高考方案认真研读《课标》,以《课标》来指导复习,以《课标》来把握各模块中的知识范围和知识的深度,以课标来培养学生的思维和能力。
①是做好《课标》和现行《大纲》的比较研究。凡是《课标》与现行《大纲》都有的内容、都要求达到的层次,那就必须要求学生掌握;而两者都不涉及的以及不作要求的,则可以略过;如果《大纲》要求的内容而《课标》不作要求,则不需重视。对教材中的内容要做灵活处理,模块中有的内容讲得很详细,但课标没有要求的就不讲或删去;教材中有的地方讲得很少,甚至一点也没讲,但《课标》内有明确要求的就要加以扩展和补充。
②是对于必修的学生,吃透我们现在用的“人教版”教材即可。必修学生的着力点、主攻方向肯定不在生物学科,而且大部分学生相对而言基础较一般,如果要求他们同时复习2个版本的教材,那是不切实际的。夯实基础不能离开课本,无论什么综合题、联系实际的问题,原理都在课本里。课本知识是解决问题的基础。只有吃透课本,才能活化知识。
③是对于选修的学生,鼓励他们阅读其他版本教材、拓宽知识面。新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就是要提倡自主、探究与合作的学习方式,逐步改变以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和书本为中心的局面,促进学生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发展。因此,对于素质高的部分选修学生,可以利用不同版本的教材引导他们科学地阅读,培养自学能力;通过对不同版本教材同一知识的比较,以加深理解该部分知识。
④是教师应该研究不同版本的教材,整合资源,为备考提供复习资料。a.要研究教材的插图。以往的考试题目,如图表题都占有较大的比例。那些图表题虽不是教材中的原图,但它源于教材而又高于教材,是对教材内容和图表的变换、深化、拓展,使之成了考查学生读图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图文转换能力的有效途径。“人教版” 和“苏教版”的教材都设置了大量丰富多彩的图表,如“示意图”、“模式图”、“图表曲线”等多种形式的插图。教师要把这些图表进行加工、组合,可以作为命题的背景资料展示给学生,既能提高学生能力,又让学生掌握了知识。b.要研究教材探究活动(实验)的设计。新《课标》和模块中最明显的变化就是增加了很多的探究性实验,每个章节或专题的开始部分都是以问题来驱动,然后围绕问题来组织教学,并且在单元或专题的教学中都安排了很多的探究性实验。这是新课改在教学内容上最明显的变化,也是最能体现新课改精神的教学内容。对此,我们一定要加强研究教材探究活动(实验)的设计,要从新课标的高度组织实验教学,既要注重实验的原理,更要注重实验的方法和实验的设计思路,从培养实验能力的角度来组织实验复习备考。注重挖掘教材潜在的实验与探究因素。生物学的知识是在观察、实验的基础上得出或通过实验得到证实的,复习时要多从实验角度想一想,这一结论是怎么得出的?我们有没有办法进行验证与探究?c.要研究教材后的练习题(自我检测题)。“人教版”和“苏教版”教材的课后习题也是各具特色的,都尽量避免学生对知识的机械记忆,而是强调对知识的灵活运用,一些习题的开放性较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养成,同时,习题也注重了学生在知识、技能以及情感态度方面等三个维度的和谐发展。因此,在复习备考中,可以将不同教材中的习题直接使用或者改编。
2.必须处理好必修内容与选修内容的关系
对于选修生物的绝大部分基础较差学生来说,教材增多了,知识没有减少,技能却提高了,如果在复习教学中教师把太多的时间放在选修内容上,那不利于学生的复习。建议把复习的重点放在必修内容上,把选修内容穿插进必修中来建构知识网络,或者将选修中较为复杂的内容而课标不作要求的可以忽略。在水平测试说明没有出台的情况下,没有必要将选修内容复习得既深又广。
3.必须处理好教材与教辅的关系
随着新课程的改革,教辅资料肯定会有一次较大的洗牌和重新改革。教辅资料与教材不配套,使复习备考有较大的偏差。切忌那种忽略教材,而将复习的重点放在参考资料上的做法;或者说对参考资料舍近求远的做法也是不可取的。高考备考肯定离不开参考资料,因此建议学生搞清楚教材和一本复习资料即可,但作为教师却应该要多博览教辅资料,拓宽视野,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素养。
4.把构建完整知识体系的思想要贯穿于整个复习过程
新课标的必修教材总体上打破了以知识为主线的呈现方式,体现了高中生物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不管是生物必修模块还是生物选修模块都是相对完整和独立的,而模块中的专题或单元也是相对独立的。因此,在选修学生高三一轮复习中,首先要加强单元或专题的复习,形成专题知识网络,从而顺利形成模块知识网络,构建模块知识体系,这是一轮复习的重要任务。
由于高三一轮复习是在高一、高二学习的基础上,对三个必修模块和两个选修模块进行系统的复习,这就是要求高三生物教师,根据《课标》挖掘好模块中的知识点,对模块作恰当的归纳和提炼,适度的扩展和提高,既要注重模块的单元或专题内的知识联系,找准知识的结合点加以梳理、归类和整理,并通过一定的组织方式有机组合,从而顺利构建模块知识体系和结构,这样有利于学生在分析、解决问题时,能准确、快速的在大脑储存库中提取知识,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在复习课中,构建概念图可以帮助学生复习以前的知识、整合和连贯新旧知识,建立良好的知识结构,因此可以把概念图作为专题复习的导引和框架。
5.注意对基础知识的复习要做到多层次多角度的理解和把握
在一轮复习时对每一个知识点,教师必须有目的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多角度多层次的发问和引导思考分析,然后配上典型题目的练习,通过典型题目来训练和巩固,加深记忆。这样,才能培养学生对基础知识灵活运用并能成功迁移的能力。
6.注意教材中“模型”的知识
《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首次将“模型”知识列为课程的知识目标,这是新课程的特点之一,也说明更重视对学生科学方法的教育。模型的形式有很多,包括物理模型、概念模型、数学模型,其中的数学模型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探索新规律的有效途径。例如:利用数学模型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自然界中种群增长情况;解释外来物种入侵所带来的严重后果;解释控制鼠害的方法;理解孟德尔的遗传定律等。

www.qingsong8.com 八.作业布置应注意的问题
作业是教学的基本方法之一,是反馈、调控教学过程的实践活动,也是在老师的指导下,由学生独立运用和亲自体验知识、技能的教育过程。它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而且有助于形成熟练的技能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然而在现实的教学中,作业却成了学生的“包袱”,成了负担。不管是在发达文明的城市,还是在偏僻落后的乡村,不管是在中学还是小学,学生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过重的作业负担,大大超出国家教育部提出的每天学习时间量的规定。学生作业量过重的问题已成了教育界挥之不去的阴影。一方面,学校领导和老师们想通过加大学生的作业量来提高教学成绩;另一方面,学生强烈反对老师给学生布置太多的课外作业,上级教育主管部门更是三令五申地强调要减轻学生过重的作业负担。这显然是一对矛盾。
而且更为严重的是,学生为了应付各类作业,普遍存在着作业抄袭、不交、不订正的现象,这种现象不仅常常发生在我们称之为“差生”的身上,而且也会不经意的发生在我们所谓的好学生身上。学生不交作业的现象令老师很伤脑筋,甚至感到很失望,不少老师对此现象不理解,往往会很生气地质问学生:“全班那么多同学都能够认认真真的按时完成,为什么就你们完成不了呢?”不少老师针对不能够按时完成作业的同学,常使用的办法就是批评,甚至有的老师采用停课补做和加倍做当次的作业的办法加以惩罚。由此造成学生作业负担加重,害怕心理加剧,以致使抄袭现象更为隐蔽、更为严重。抄袭使教师不能真实地了解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不能及时进行补救,造成知识的“负积累”;还有的教师一再埋怨学生学习基础差,学习习惯不好,等等,从而造成负担加重,形成恶性循环。尽管我们不少的老师也经常静下心来认真地思考过此问题,但是作业问题,特别是不能按时交作业的问题和抄袭作业的问题,依然时刻困扰着我们。
同时过重的作业负担,使学生没有了双休日和节假日,没有了社会实践活动,没有了和大自然接触的机会,他们只能被困在教室里或家里写作业,从而也束缚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因此,如何解决好这个矛盾是一个非常现实、非常社会和非常重要的问题。
在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新理念下,作业设计要以学生发展为本,兼顾基础知识的巩固与能力的发展,正确处理全面发展与因材施教的关系,让学生在练习与评价中获得满足、愉悦和成功的体验,对后续学习更有信心。新课程当中提出的一个很重要的理念,就是要以学生为中心,注意培养学生个性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我们还要培养学生与他人团结协作的精神与能力。
根据这一新课程理念,结合本人在教学工作中的实践经验,我认为教师在设计、布置作业时应该处理好以下三个关系。

㈠处理好质量与数量的关系,从关注量向重视质转变。
多数教师认为,只有让学生多做作业才能提高自己的教学成绩。有这类想法的教师认为作业的类型并不重要,关键是要有一定的量,量变必定能导致质变。可是,只注重量而不重视质的作业负面效果更明显,危害更大:它会压跨学生,并使他们感到厌烦,没时间去从事更为主动的追求,并导致学生为按时完成作业而作弊或抄袭。如果教师不加筛选地、随意地、盲目地加大学生的作业量,往往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当前,各类学习辅导材料铺天盖地且良莠不齐,很多资料又是大同小异。因此,教师在设计和布置作业时应适量。这样,才能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从事自己感兴趣的活动,充分发展他们的天性,锻炼他们的能力。在质方面,教师应进行认真地筛选,考虑什么类型的作业有利于巩固学生课堂所学的知识,提高学生的成绩;什么类型的作业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独立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什么类型的作业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教师应挑选那些具有代表性、典型性、趣味性和富有生活气息、充满时代感的作业,力求少而精,力争给学生的作业能够“以一当十,举一反三”,做到质高而量精。这样,既能保证学习效果,又能减轻学生过重的作业量。

㈡处理好普遍与特殊的关系,承认差异,分层布置作业。  
1、布置学生作业应因人而异。新课程观认为:每个学生的学习方式,本质上都有它特殊性的一面,这就意味着我们要尊重每一个学生的独特个性。同时特殊性也意味着差异性,学生间的差异客观存在。不同的学生在学习同一内容时,实际具备的认知基础和情感准备以及学习能力倾向不同,也就决定了不同的学生对同样的内容、任务的学习速度和掌握它所需要的时间及所需要的帮助不同。如果教师在布置作业时,要求所有的学生必须在同样的时间内,运用同样的学习条件,以同样的学习速度掌握同样的学习内容,并要求达到同样的学习水平和质量,就必然造成有的学生“吃不饱”,有的学生“吃不了”,有的学生根本不知从何“入口”。因此,教师布置作业就要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水平,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因班而异,因人而异。在设计和布置作业时要有梯度和区分度,要分开层次,不拿同样的作业去对待所有的学生。比如,将作业分为课堂独立完成作业和课外思考作业;也可根据学生的学习成绩把学生分成几个不同层次的组,然后分层布置作业,分成必做题(基础题)和选做题(提高题);有的同学要全做,有的同学可以只做基础题,少做或不做提高题。这样才能真正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才能让不同情况、不同程度的同学都得到提高,都感到满意。如果一概而论,不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必然造成一些程度好的学生“吃不饱”,而基础不实、程度不高的学生“吃不了”的现象。一些学有困难的同学,对于一时没能理解或无法解决的问题不能真正理解,都会因种种原因不去向他人求教,最终只能是不做或者迫于教师的压力而抄袭他人的作业。   
2、分层作业持之以恒。对班级中的优等生,可布置一些在理解概念的基础上需要独立思考的题,布置一些发散求异的题;对中等生要抓住夯实基础知识、加强基本训练这一环,注重读题能力、观察分析能力的培养,布置一些叙述性、辨析性习题以及程度适中的题目让他们做,逐步提高他们的解题水平;对平时作业有困难,经常要在别人帮助下才能完成(包括抄袭他人作业)的学生,则可布置一些通过翻书就能找到答案、依样画葫芦的题目让他们做,以便他们熟悉最基本的知识。对于学有困难的学生,我们应持有一种“抢救”的态度,以满腔热情耐心地引导他们,帮助他们确立正确的学习态度,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持之以恒地对他们进行辅导。通过这样的分层布置,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满意,都能有不同的收获和提高。

www.qingsong8.com
㈢处理好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寓学于生活实际和研究,设计实践性和探索性作业。
《课标》指出生物科学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医疗保健、环境保护、经济活动等密切相关。《课标》注重使学生在现实生活的背景中学习生物学,倡导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深入地理解生物学的核心概念,并能运用生物学的原理和方法参与公共事务的讨论或作出相关的个人决策。
而教学中绝大多数教师在设计和布置作业时,往往只布置枯燥的、理论性的书面作业,忽略了实践性、体验性和操作性的作业。事实上,学生最不愿意进行机械的抄写,最不愿意背诵、记忆纯粹的概念。如果老师们在设计和布置作业时,把来自于实践的理论知识和丰富多彩的客观世界联系起来,让作业贴近生活、接近社会、融入大自然,学生既乐于接受,又能巩固掌握所学的课本知识,岂不两全其美?学以致用,是教育追求的目标。常言道,听来的忘得快,看到的记得住,动手做学得好、能力高。学生学到的文本知识,只有与实际生活相结合,亲身参加实践活动,动口、动手、动脑,才能灵活运用知识,把知识转变为技能,形成能力。
探索未知是最引人入胜、最具诱惑力的学习过程。教师在设计作业时,还要善于挖掘教材知识的潜在功能,通过延伸、演变、拓展,让学生在迷惑、好奇的情境中进行探索,使学生从模仿习题转化到对知识的研究上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总之,作业量过大会挤走学生应有的欢乐时光,暗淡了青少年绚丽的七彩人生。作为教育者,要多从学生的终生发展去着眼,少一点分数情结,多一点人文关怀。对学生的作业布置不应单纯靠数量取胜,而应求质变,教师的作业设计应具有很强的针对性,要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的需要,要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融,普通的作业活动,应有利于学生人文素养的形成,只有这样,作业才会充满魅力,学生的灵气才能得以展现,也才能使学生的作业真正作到“轻负高效”。
当然,要作到学生作业真正“轻负高效”,对老师也提出了新的要求,这就是要求老师必须真正领会新课程理念,改变传统的作业观;要求老师不断地充实自己的知识量,开拓知识视野,拓宽知识面,成为一名学习型老师。惟有如此,老师才能布置出高水平、高质量、高效能的作业来,才能培养出具有真实本领和创新实践能力的有用人才。
九.对“合作学习、自主学习、学生主体”的认识
合作学习是一种以生生互动为主要取向的教学理念与策略体系,合作学习是以学习小组为基本组织形式,系统利用教学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动来促进学习,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共同达成教学目标的活动。
合作学习要求小组中的每位学生能够承担完成共同任务的个人责任,并通过相互交流、相互支持和相互配合,有效解决学习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实现小组共同的目标。同时,小组中的每位学生在合作学习的氛围中,不断提高学习效果,发展交往能力,培养合作精神。
自主学习是与传统的接受学习相对应的一种现代化学习方式。顾名思义,自主学习是以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通过学生独立的分析、探索、实践、质疑、创造等方法来实现学习目标。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实现合作学习和自主学习方式的主体当然是学生。传统的课堂中,学生只是作为教师实施教学计划、完成教学任务的工具,教师是通过学生来实现教学目标的,因此,真正的课堂主体不是学生,学生的学习行为是被动的,无论教师的教学水平如何,学生并不能改变这种教学方式。体育与健康课程的课堂教学,可以在很多方面体现自主学习方式,例如,学生可以有选择学习内容、选择学习方法、选择学习进度的权利,这些都是围绕学生主体来考虑的,因此,学生在课堂上可以充分地感受到主人翁的地位,感受到自己的权力、自由。
,新课标理念下的高中生物教学
标签:教改课改,生物教改,生物课改,生物教学 - 教改课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