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刚才讲到什么是道德,什么是智慧,看来道德与智慧应是共同体,于是就产生了一个概念:道德智慧。
第三个问题,怎么做有道德智慧的教师?
在这里我向在座的各位提几点建议:
首先,要有追求。一个教师要有什么追求?首先要追求道德文章。追求道德文章就是追求道德智慧。说到道德智慧,想起大师季羡林。20xx年感动中国颁奖时,他年龄大了,没能到现场。但是,有一段关于他的颁奖词:心有良知璞玉,笔下道德文章,一阶布衣,贫贱不移,宠辱不惊,学问铸成了美丽风景,文化汇成了长河,他把心留给了东方!
什么是良知,良知就是社会责任感。一个教师就是一位知识分子。没有良知就不是知识分子,季羡林的良知如璞玉,是知识分子。他文章好,道德也好。他说:“我们要心肠软,骨头硬。”“心肠软”就是要同情别人,关心别人。20xx年大学开学时,有一位大学生把季老当作校园里的工人师傅,让他给自己看行李,第二天开学典礼上当他看到坐在主席台上的季老就是自己昨天让他照看行李的师傅,十分感动。在北大校园,学生骑着自行车看到季老走在前面,都主动下车,推着车子在季老后面走,没有人超过他,因为他们认为那样做是不礼貌的。在北大,季老每天早上4点起床读书写作,我们常说闻鸡起舞,但变成了“鸡”“闻季起舞”,确实令我们敬佩。
其次,是研究学生。道德智慧最重要的表现在哪里?表现在如何研究学生。研究学生是为了认识学生,发现学生,发展学生。世界上最重要的学问是人的发展的学问。传说,古希腊有一个人面兽身妖怪,时刻把持在十字路口,回答对他问题的人就放行,回答错的就要被吃掉。问题是什么呢:什么动物早上起来是四只脚,中午是两只脚,晚上是三只脚。这个谜语中的动物就是人,人才生下来是爬行,是四只脚;长大了是两条腿走路;人老了要靠拐杖,就变成了三只脚。这个谜语讲的虽然是人,但人就是不认识自己。这个传说告诉我们要认识、了解、发现学生,不认识学生就不能做一位好教师,成长自己的道德智慧就是要走近学生、研究学生、了解学生的心灵世界。
第三,做一个有道德智慧的教师,是要有人格特征的。我把人格特征概括成四点。第一点首先就是他一定是具有爱心的。我们主题教育活动中就有“爱教育”。教育一定有一种力量,这种力量就是爱;教育一定有一种方式,这种方式就是爱。某孤儿院中有个孤儿有尿床的毛病,每次尿床后他就偷偷地把被子摆严实,老师知道后就让所有的孩子把被子晒在灿烂的阳光下。这个孤儿知道了老师的良苦用心,于是他去找老师,老师说:“每个人的心中都有第二个太阳。”这位老师的第二个太阳就是爱。平等地对待学生,首先要尊重,尊重是道德的起点,尊重是教育的起点,尊重是人性的起点,维护学生的自尊心十分重要。苏联教育家马卡连科说,只有更高地尊重学生,你才能更严格地要求学生,每个人都有被尊重的需要。
第四,应该有创造性。道德智慧的核心问题是要有创造性的。20xx年世博会的筹建对我们的最大启发是:一个民族要有创造力。世博会不仅是产品的展示、科技的展示,更是一个民族创造力的展示。北大有个著名教授,年轻时扎着一个长辫子,在英国伦敦乘坐地铁,手里拿着一份英文报纸,报纸拿倒了,旁边坐着的几个英国小青年讥笑他说:“这个中国猪罗,不认识英文也要看报纸,你看报纸都拿倒了。”这个教授马上用十分标准的伦敦英语对他们说:“你们刚才讲的话,我都听到了。你们英国就这么点事,我不倒着看简直就是对我们智力的侮辱,只有倒着看,才能看出点事来。”这就是用智慧带来了民族的尊严。上海世博会很值得一看,世博会的主题是:“让城市更美好!”这就是一个道德课题。我知道你们校长一周至少要听两节课,一学期至少要上一节示范课或公开课。把校长进教室、进课堂当作评价校长的重要内容。的确,课堂需要创造力,老师的创造性是在课堂上生成的,所以教师需要研究有效教学,一个有道德智慧的教师总是有创造性的。
今天,我就和大家交流到这里!谢谢大家!
(成尚荣,国家督学、教育部课程改革专家、原江苏省教科所所长、江苏教育科学规划室办公室主任、江苏教育研究杂志主编、全国著名教育专家)
文章来《师德师风演讲稿》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