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社会的价值支撑和价值导向
“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对于和谐社会的构建,有着社会价值的导向作用。马克思认为,人把握现实世界的方式,不限于科学的或理论的方式,还包括艺术的方式、宗教的方式和实践精神的方式。道德是人把握世界的一种最重要的实践精神方式,它从现实出发,注重于实践,却又指向理想。因此,“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以规范为基本形式,以价值为实践指向,为人们的相互关系的调节和行为表现提供一种价值的支撑和价值导向。构建和谐社会,需要做好方方面面的工作,但最基本的就是要做好以下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正向性的激励工作,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创造更多更好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二是反向性的调解工作,最大限度地化解各种社会矛盾,以维护社会安定团结的大局,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无论是正向性的激励工作还是反向性的调解工作,都离不开道德价值的支撑和指引。
和谐社会人的素质提升的助推仪
“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对于和谐社会的构建有着重大的素质提升作用。一个人的荣辱观的社会化程度高低,决定了其文明的水平,从而也决定了其发展的限度。无论中西方对道德与人性的关系之认识有多大差异,但对道德特别是荣辱观对人的教化功能的认识则是一致的。事实上,道德及其荣辱观教化的程度,在客观上决定了人的文明素质和文明水平。而一个社会和谐的程度,除了制度上的因素外,基本上取决于这个社会全体成员的文明素质和文明水平的高低。因此,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说,构建和谐社会,最主要靠两条:一是社会制度,二是人的素质。而在人的素质系统中,起核心和灵魂作用的是思想道德素质。
和谐社会的精神动力
“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对于和谐社会的构建,有着巨大的精神动力作用。道德对于社会生活的认识,主要着重于从个人和社会整体、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利益关系,特别是个人对社会整体利益和他人利益的态度这一角度,提供现实社会状况的信息,显示现实社会的生命力和历史趋势,展望或预测现实社会发展的未来图景。科学特别是达到了理论思维高度的社会科学,能够从现实社会特别是这一社会的经济关系的内在逻辑这个角度,提供现实社会状况的信息,说明现实社会的生命力和历史趋势,预测现实社会发展的未来图景。“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既是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又有自身的价值说明,因此,它能够为人们的行为直接提供一种“正当”性、“正义”性、“应当”性的合理性精神支撑。而这种合理性的精神支撑,在现实生活过程中,就会转化为一种激励性的强大精神力量,鼓舞人们的道德行为,敢于冲破各种艰难险阻,去追求理想的目标。构建和谐社会,这种激励性的强大精神力量,既有利于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激发社会活力,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也有利于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化解各种社会利益矛盾,从而促进社会全体成员之间和谐相处。
将先进文化建设落到了实处
刘卓红(华南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导)
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八荣八耻”为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在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进一步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过程中,对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新的理解和概括。它的提出不仅针对当前公民道德缺失的状况,对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进行了补充和完善,而且拓展和丰富了新时期开展公民道德教育的实践渠道,对当前开展公民道德教育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概括起来,“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之所以能够充分体现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的根本要求,主要在于能够在充分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核心精神的基础上,坚持在对社会主义的现实和本质的统一、思想道德规范的先进性与广泛性的统一、先进文化建设中传统与现代的统一的认识中,寻找到最佳结合点。
“八荣八耻”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
“八荣八耻”反映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是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道德规范体系。在我国,建立和发展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内在要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为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与文化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物质基础。因此,要从保证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高度,构建能真正体现效率与公平、义与利、经济发展与人的发展相统一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符合的道德规范体系和市场经济的联系是内在的、不可分的,它不仅仅在于提倡一种社会所共同认可的价值导向,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发挥对我国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的指导、规范、调节作用,使其真正成为人们共同遵守的道德指南。
“八荣八耻”反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基本要求
“八荣八耻”反映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基本要求。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决定了社会发展的根本方向,也决定了社会主义道德规范体系的核心内容,确认了对祖国、对人民、对社会主义的高度认同。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首先就是通过调节人际关系和规范人们的行为,对巩固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起到保障作用。但是也必须看到,我们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低,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在制定道德规范时必须充分考虑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点,做到先进性和层次性的统一,既要高举道德理想主义的旗帜,又要照顾到大多数人的道德现实主义的基本要求。“八荣八耻”作为一种现实的、可操作的、符合绝大多数人的道德标准的道德规范体系,它的重大意义就是在现阶段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有利于追求真善美、抵制假丑恶、弘扬正气,有利于履行公民的权利和义务,从而达到对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有效支持。
“八荣八耻”是当前发展先进文化重要内容
“八荣八耻”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本要求,是当前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包括了主导社会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社会主义道德等相应内容的价值体系。文化的中心是人,文化的价值在于塑造和培养既有高尚道德情操,又遵守基本道德操行的新人。因此,围绕先进文化建设的目标,必须不断地补充、调整和完善思想道德规范体系,使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落到实处。当前,开展先进文化建设,不断完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努力做到承接与创新统一,道德建设首先应有时代性和现实性,但同时还要在扬弃的基础上,继承和吸收中国传统和西方现代的美德,推进道德建设的不断发展。“八荣八耻”体现了传承中华民族文化、吸收外来思想文化、与时俱进发展中国社会主义道德规范体系的要求。
传统美德与时代精神的有机结合
高菊(华南农业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
只要人类存在一天,道德良心就会伴随一天。维持一个社会的和谐有序,需要鲜明的价值导向;而一个人的健康发展,也需要有正确的价值取向,树立正确的荣辱观。荣辱观是对荣与辱的根本看法,是人生观的一个重要方面,荣辱观受一定社会的风俗、习惯和传统的影响。在不同的民族或地区,人们对荣与辱的看法不尽相同。胡锦涛总书记关于社会主义荣辱观——“八荣八耻”的概括,把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基本原则、基本要求、公民基本道德规范、传统美德、党的作风与时代精神紧密联系在一起。
,八荣八耻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新标杆《八荣八耻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新标杆》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