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试验总结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是新课程标准的实验教材,在与教材“亲密接触”后,它理念新、选材新的特点,更深深地打动了我。它打破了固有的思维定势,给学生和老师的个性发展创造了更多的空间。我在使用了新教材三年后,再回头看它,又有了新的认识,在使用过程中感到有些地方还值得商榷。新教材中虽然有许多新鲜和启人心智的地方,但是使用前如果不认真钻研,查阅参考书籍或与其他教师共同研讨,是不容易把握好的。现将我在三年多的新教材教学中的一些心得体会与广大实施新教材的老师共同分享:
教材注重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求创设宽松和谐的课堂学习环境,教师和学生共同探究的学习方式,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充分体现了新理念!
一、教学内容生活化
教材注重挖掘学生的生活实际,以生动的图片以及学生们非常熟悉和喜爱的情境,让学生能摸的到,看的见,体会的到。从而使学生学会了从数学的眼光去看世界,这既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二、 教学形式多样化
教材安排了各种各样的教学活动,如“认一认,说一说,做一做,数一数,比一比,摆一摆,试一试”等形式,让学生在有趣的活动中体验和学习数学,同时也给学生更多自由发挥的空间。同时还安排了“你发现了什么”,“请你提出一个数学问题”等活动,让学生畅谈自己的看法,学会说数学。
三、学习方式问题化
教材各类数学知识都是以实际问题化的提出,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并用于实际,这真正体现出学源于用,学用于用的观点。教师注意采取开放式教学,在课堂教学中把大量的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摸索、体验。这既培养了学生的良好的学习方法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又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这种喜悦也是今后数学学习的源动力。
虽然新教材体现很多新的理念,但毕竟是新教材,也有待进一步的挖掘与加深。
一、 情景创设需更恰当、合理
(一)低年级情境图需“粗加工”并数学化
情境图能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提供有效的支持,但情境图的出现也给教师的教学带来了挑战。由于学生的生活经验是多维的、层次不一的,而我们的教师教学则是有明确的学习内容和学习目标的。低年级的学生想象力丰富,常常会根据情境图上的非数学信息,说出许多与教学无关的话题,给我们的教学带来了不必要的麻烦。教师需要用较多的时间引导学生提取出有用的数学信息,同时还要让学生对情境图的理解达成共识,才可以进入新知识的学习。
学习内容,增加学习新知和巩固练习的时间,提高学习效率,同时,增强学生从数学角度观察客观世界的能力。
(二)中、高年级创造情境要找准新知生长点
数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之上。高年级的学生正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也掌握了一定的数学知识,只要在此基础上,进行观察、比较、分析归纳等活动,利用知识的迁移就可以获得新知识。我们在中、高年级的教学中感到,教材部分情境的创设低于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在尊重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方面还有待改进。
例一: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乘法结合律与交换律”
教材呈现了3×5×4个小正方体搭成的大长方体,并创设“数一数”活动,旨在让学生根据不同的数法列出不同的算式,再探索、比较、归纳出乘法结合律与交换律。将图形和“数一数”活动与算式、定律紧密联系,看似便于学生理解其意义,实质上,“数一数”活动占用了大量的学习时间,得出的算式也有局限性,不易体现乘法结合律与交换律的普遍性。同时,3×5×4中“3、4、5”都是比较小的数字,不论怎么结合相乘,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计算起来都比较简单,不容易体现使用乘法结合律的简便性和必要性。
其实理解连乘算式的意义,对于学生来说并不陌生。在三年级学习两、三位数乘以一位数的连乘运算时,学生已经学会列出多种算式解决同一问题,并能理解其意义了。本节课的重点不再是对算式意义的理解而是从大量算式中探索、归纳出乘法结合律,并用字母表达出来,会运用定律进行简便运算。
建议:能否直接以计算比赛为情境,分别提供两组数字较大的算式。
如:13×5×2 13×(5×2)
28×20×5 28×(20×5)
7×25×4 7×(25×4)
9×125×8 9×(125×8 )
使学生直接根据算式进行观察、比较,不但能为探索重点内容乘法结合律节省时间,还能巩固两、三位数连乘运算的知识,提高情境的实效性。
算式增多,能使学生容易从丰富的学习资料中发现普遍规律,便于学生归纳总结。数字增大,能使学生通过两组算式计算的繁简比较,深刻地体会到使用乘法结合律的简便性和必要性,从而,在今后的计算中能主动使用。
这样创设情境,找准了本课新知识的生长点,注重了知识的内在联系。情境也由具体实践活动,提升为数学思维活动,有利于学生比较、分析、归纳等抽象思维能力的提高。
例二:五年级上册《找质数》一课
情境中创设了用正方形拼长方形的活动,目的在于让学生通过操作活动寻找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理解质数与合数的意义。但是我认为“拼长方形”的活动,帮助学生理解“一个数的因数”的意义掌握找因数的方法更为恰当。我想,本课更应从质数与合数概念的内涵出发,创设情境。
“找质数”是学生在学习了“找因数”之后进行的,应充分尊重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不应降低情境资源的思考价值,再回到原始的认知起点从头开始探索。
建议:能否借鉴人教版教材中的设计方法:直接列举一些自然数(包括质数、合数、1)让学生找出他们的因数,再根据这些数的因数个数进行分类,从而顺利的概括出质数、合数的概念。使学生对质数、合数概念的内涵以及它们的本质区别,有较深刻的理解和较完整的认识。
另外,将北大师版教材与人教版教材的本单元内容进行对比,发现,人教版教材中利用“短除法”求最大公因数、最小公倍数是重点教学内容,而北大师版教材把它当作补充知识。本人认为用“短除法”求几个大数的最大公因数、最小公倍数时比北师大版中的列举法简便。建议仍将其设制为本单元的重点教学内容,为后续“分数加减法”的学习打好基础。
不是任何数学知识的获得都必须依赖直观操作或者具体实践的活动,更可以是高级的数学思维活动;学习资源不仅可以是具体的实物、图片更可以是抽象的数字、符号甚至线段图。情境创设要多考虑是否有利于数学信息的提取,数学知识的探索和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还要根据每课知识的特点和不同阶段学生的年龄特征,恰当、合理地设制。
二、 内容安排需要注重知识之间的联系
教材在知识安排上,改变了过去学习内容的交叉性编排,实行部分内容的独立编排。如五年级的“倍数与因数”和“分数加减法”、“简单图形的面积计算”和“组合图形的面积计算”等知识都是独立编排的。看似有利于学生较快地在短时间内集中精力完成学习内容,但是割裂了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学生在学习“倍数与因数”时,不知其在后续学习中的价值,在学习“分数加减法”时,不能积极联系前期所学的知识,缺少对知识之间的整体把握,不利于学生系统、完整地进行学习。
,新教材试验总结《新教材试验总结》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