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青岛市市南区在全面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进程中,把重视弱势学生群体教育、改变弱势学生群体受教育状况、促进弱势学生群体全面发展作为一个重要的政策议题。在政策导向上凸显优先地位,强化保障力度;在指导原则上体现整体公平、差别对待;在操作策略上突出规划的全局性、统筹性,突出管理的科学性、规范性,突出教育的全面性,着力改变弱势群体的边缘性,促进弱势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关键词] 科学发展观;弱势学生;平等教育
党的十七大不仅为我们指明了奋斗的方向,前进的旗帜和道路,还为我们审视现状、解决问题、改进工作,不断推进各项事业科学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武器——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视野下的弱势群体教育至少包括了三个方面的内涵:第一,从发展的角度上来说,重视并加强弱势群体教育是促进教育和谐发展的重要一环。更好地保护弱势群体的受教育权和发展权,给予他们更多的人文关怀,提供更优的教育服务,应该是教育发展中最重要的民生体现。第二,从以人为本的角度上来说,要加强弱势群体教育就必须首先弄清楚哪些人属于教育的弱势群体?他们的弱势表现在什么地方,他们最需求的是什么?以及我们如何从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入手,采取最科学、最有效的方法改善他们的教育弱势处境。第三,从统筹兼顾的角度上来说,发展弱势群体教育不能脱离区域经济、社会、文化、环境的大背景。
尽管市南区属于经济发达城市的中心城区,同样也存在教育的弱势群体,其中主要包括身体上有缺陷、学业上有困难、家庭经济有困难以及来自外来务工家庭的学生。关注这些学生的教育问题已经成为促进教育公平、推动城区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课题。
一、开展弱势群体教育的基本情况
(一)关注特殊教育,实现对残疾学生教育的“零拒绝”
市南区把特殊教育纳入城区建设及教育事业发展的整体规划,确立了“以人为本、育人为本、为每一位特殊儿童的生命奠基”的指导思想;提出了“帮助残疾儿童少年自强自立”的教育宗旨;形成了“政府统筹,教育牵头,民政、残联、街道办事处、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的特教工作体系;采取了“融教育、康复于一体”“分类施教、实施个别化教育”的教学策略,实现了对残疾学生教育的“零拒绝”。
一是实施政府统筹主导。市南区把特教学校的发展及残疾学生随班就读列入“十五”重点科研课题并制定发展规划,下发《发展特殊教育的实施意见》,每年政府都与区民政局、区残联等相关部门签订特教工作责任书。区政府先后投资150万元,改善特殊教育学校(三江学校)办学条件。20xx年在为残疾学生减免杂费、课本费、取暖费的基础上,又为所有在特教学校上学的市南区残疾学生提供了免费午餐和免费校车。
二是规范管理、科学运作。市南区建立了残疾学生随班就读两级管理网络,对随班就读学生的入学、转学给予优先安排,每学期召开随班就读交流会;在教育教学上提出了“六优先”原则,即对残疾学生优先提问、优先辅导、优先批改作业、优先安排座位、优先联系家长、优先参与集体活动。三江学校是市南区唯一的一所智障特教学校。目前学校有学生53名,其中轻度智障占10%,中度智障占58%,重度智障占32%。学校在促进办学条件现代化、硬件设施配备标准化、实施教育管理规范化的基础上,更注重教育特色的挖掘和校园文化的培育。劳动教育、人文关怀让特教彰显独特魅力。学校也因此成为全国特殊教育的窗口学校,受到国家教育部特教处、中残联组联部领导的高度评价。
三是促进师资专业发展。市南区与中国教育学会联合建立“教师发展培训基地”,借助基地先后组织特教干部、教师参与培训。教体局还与青岛市的医疗机构联合建立医疗康复培训基地,定期派特教教师到医院进行学习,邀请医学专家深入学校指导康复训练。针对特教学校特色班缺乏专业教师指导的现状,市南区还成立了由普校青年教师、大学生以及社会人士组成的教育义工队伍,为特教发展提供保障。
四是加强教育策略研究。市南区加大课程的开发力度,构建了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的融教育、康复于一体的特教课程新体系。设立了常规课、大班课、走读课、助教课、单训课等,构建了“生活对话”“健疗艺疗”等校本课程,确立了十三个特教科研课题,编写了适合智障学生协调训练发展的康训七操。另外我区还努力将特教向两头延伸:一头是向职业教育延伸,成立了山东省弱智教育学校中第一个职业教育班,目前多名职业班毕业生已被企业聘用;另一头是向学前教育延伸,启动“阳光启迪”工程,20xx年创办青岛市首家婴幼儿康教中心,目前已吸引了来自全市30多名孩子入园接受康复训练。
(二)关注困难家庭子女教育,全面深化帮困助学工程
近年来,市南区加大对困难家庭子女的教育帮扶力度,进一步扩大帮扶面,深化帮扶内涵,提高帮扶实效。
一是规范管理运行程序,落实一个“明”字。在局域层面,设立帮困助学联席会制度,定期召开工作会议。建立“发现—建档—研究—帮扶”的系统强化管理程序,建立数据库,突出帮扶工作的科学性和延续性。在学校层面,各学校指定专人负责帮扶工作,并在帮扶资源、帮扶制度、帮扶内容、帮扶效果等方面实施系统的组织实施与管理,确保帮扶工作有序地进行。
二是建立立体帮扶网络,体现一个“广”字。市南区确立了区、校、个人三位一体的帮扶机制。“区级帮扶”是建立“帮困助学基金”,落实“两免一补”政策,针对特殊学生的需求,统筹规划,实行分类帮扶。“学校帮扶”是学校根据本校特殊学生的类别和实际需求,加强帮扶策略的研究与实践,开展富有实效的帮扶活动,不断创新帮扶模式,营造温暖和谐的校园环境。“个人帮扶”是倡导全区广大干部、党员、教师积极参与帮困助学,同时鼓励更多的社会人士伸出援助之手。
三是落实帮困助学行动,突出一个“实”字。市南区为特困学生建立了“帮困助学基金”和“帮困助学金”两项基金,在对特困生以及实际生活特别困难的贫困学生减免课本费、本子费等基础上,每位学生再资助160元。另外,教体局坚持在每年春节、儿童节等节假日中,进行“温馨走访”;建立特困学生特长兴趣班。近三年全区近1500人次的困难学生享受资助和减免。
四是加强帮困助学策略研究,体现一个“深”字。市南区以课题研究为抓手,在各学校建立了“帮困助学研究小组”, 不仅以特困生、贫困生为对象开展研究,还以学困生、单亲学生等特殊需要学生为对象分类别进行策略研究,帮助和引导特殊需要学生形成健康心理状态。
(三)关注新市民子女教育,让“流动的花朵”尽享阳光
近年来市南区新市民子女越来越多,自20xx年起,共接收新市民子女近两千名,分别安置在11所小学。市南区把新市民子女教育纳入政府范围,通过宏观协调、合理安排、全员吸纳,让他们接受正规教育,享受“同城待遇”,体现教育公平。
一是建立三项机制,为新市民子女接受义务教育提供保障。市南区建立组织保障机制。成立领导小组,出台相关文件,为扎实做好此项工作提供了组织保障。另外,完善工作运行机制。建立健全工作制度,包括全纳接收制度、全程跟踪制度、全面评价制度等。同时,健全经费保障机制。自20xx年9月起对符合接收政策要求的新市民子女一律减免借读费。减免后,仅此一项教体局一学期就要投入12余万元。
《科学发展观视角下的弱势学生群体教育》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