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四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一、考纲:概述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开国大典的基本史实;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1、政治协商会议:1949年9月,通过施政纲领《共同纲领》,它具有临时宪法性质的文件;并规定新中国的性质——新民主主义国家,即人民民主专政国家。
2、开国大典:
3、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隆重举行,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全国范围内建立。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2)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1954年9月后,由政协代行全国人大职能的任务宣告结束。政协作为人民民主统一战线仍然存在,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成为国家的一项根本政治制度。1956年,随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基本建立,中共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①背景: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局面;
②目的:新中国成立后,为保证祖国的统一和各民族的团结,保证各民族的平等地位和共同发展。
③依据:《共同纲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等文件,确认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新中国的一项根本制度。
④内容:民族区域自治地方划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三级,各级自治机关依据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限行使自治权。
⑤意义:对少数民族而言,实现了少数民族自己当家作主的愿望;对国家而言,保证了祖国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促进了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4、 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1)人民民主(国家政权性质决定)。(2)民主集中制(人大)。
(3)政治协商(政党)。 (4)民族区域自治(民族)。
二考纲:了解“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践踏,说明民主法制建设的必要性和艰巨性。
1、 践踏表现:
① “文革”期间,江青一伙煽动群众冲击党政机关、学校、工厂,到处揪斗“走资派”、“反动学术权威”和“牛鬼蛇神”,无政府主义思想泛滥。造成新中国历史上最大的冤案——刘少奇案。
②1967年1月,由张春桥等策划,王洪文为首的造反派组织,非法夺取上海党政各级领导权。此后,从中央各部门到地方各级党政部门都遭到造反派夺权袭击。各造反派打、砸、抢、抄,处处违宪。
③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连续十年没有召开,人民代表无法正常行使权力。
④林彪、江青一伙支持“砸烂公检法”,使公安部门、法院和检察院无法正常工作。
⑤民主法制遭到空前践踏。
2、经验教训: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①必须要形成完善的法律体系约束人们的行为,保障公民的民主权利;②国家决策必须遵守法律的规定,避免因决策失误给国家、人民带来损失;必须加强对公民的民主法制教育,提高公民遵法守法、自觉维护法律的意识。
三、考纲:知道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在我国民主与法制建设上的成就,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修订以及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战略的确定,认识实行依法治国方略的重要意义。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进入政治建设的新时期,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史,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目标。
第一,确立了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
①1980年,邓小平的《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重要讲话,体现了党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初步构想;
②1982年11月全国人大五届五次会议全面修改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它成为中国在历史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③1997年,中共十五大正式提出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历史任务;
④1999年,全国人大九届二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正式将“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下采。
第二,制定了大批法律及其与法律有关的规章,形成了一个以宪法为核心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法律体系框架
四、考纲:简述“一国两制”的理论,了解香港、澳门的回归、海峡两岸关系的缓和与发展,认识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重大历史意义。
1、“一国两制”的理论。
内容:一个国家,两种制度。具体说,就是在统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大陆十亿人口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澳门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内涵:一国两制的基础是一个中国;一国两制的核心问题是祖国统一;两制是指在中国国内可以两种制度长期并存,共同发展;一国两制的主体是社会主义;实行一国两制,台湾与港澳有所不同;实行一国两制长期不变,且有法律保证。
2、香港、澳门的回归。
(1)香港、澳门的胜利回归分别是1997年7月1日、1999年12月20日
(2)香港、澳门问题的由来?(香港问题见三个不平等条约,教材注释;澳门为葡萄牙占领)
(3)回归条件:①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迅速发展,国力增强;
②“一国两制”理论和各项政策的日趋成熟与完善。
(4)回归意义:①对港澳——结束列强占领,开创与祖国内地共同发展新纪元;
②对中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
③对世界——为解决国家间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新范例。
3、海峡两岸关系的缓和与发展。
①两岸间的真正停火——1979年元旦,《告台湾同胞书》发表后,停止炮击金门。
②两岸民间交往的坚冰被打破:1980年后。
③“九二共识”:1992年10月。大陆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与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就
双方在事务性商谈中各自以口头方式表述“海峡两岸坚持一个中国原则”达成协议,
史称“九二共识”。
④1994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台湾同胞投资保护法》,推动了两岸经济交流和合作。
⑤解决台湾问题的纲领性文件——1995年1月江泽民《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
而继续奋斗》的讲话,指出: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是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和前提。
⑥当前两岸关系的阻碍:a.台湾岛内台独势力;
b.国际反华势力的干涉。
4、认识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重大历史意义。
历史学习广场
高考历史考点分析
历史教师中心
名师课堂 历史教学设计 历史教学论文 历史教材精讲 历史教学参考
学生园地
高中历史学习方法 高中历史学习经验 中国古代史 中国近代史 历史复习
高三历史复习方法
高三历史第一轮复习 高三历史第二轮复习 高三历史第三轮复习
历史博览
历史高考资讯 高中历史新课标 历史之最 历史知识 历史人物 历史故事
,高中历史必修1会考专题4《高中历史必修1会考专题4》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