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识大全 | 作文大全 | 诗歌大全 | 试题下载 | 教学资料
当前位置:轻松教学网教学网历史教学高中历史复习资料高中必修一学业水平测试知识点梳理

高中必修一学业水平测试知识点梳理

我要评论(0) 字号:T T 03-23 18:30:20   浏览次数:507  栏目:高中历史复习资料
标签:高中历史总复习,高中历史复习提纲,http://www.qingsong8.com 高中必修一学业水平测试知识点梳理,
高中必修一学业水平测试知识点梳理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测试内容1:中国早期政治制度

1.了解分封制的基本内容

(1)目的:为了进行有效的统治。

(2)概念:周王把一定的土地和人民分封给王族、功臣、先代贵族。

(3)义务: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有为周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的义务。

(4)作用:加强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有利于周朝开发边远地区,扩大统治区域,形成对周王室众星捧月的政治格局。

 

2.了解宗法制的基本内容

(1)最大特点:嫡长子继承制。正妻所生之子称为嫡子。嫡长子称为大宗,次子、庶子称为小宗。“大宗能率小宗,小宗能率群第”,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是分封制。

(2)作用: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西周宗法制与分封制关系示意图

 天子

(大宗)嫡长子继任为天子,(小宗)余子分封为诸侯

 诸侯

(大宗)嫡长子继任为诸侯,(小宗)余子分封为卿大夫

 卿大夫

(大宗)嫡长子继任为卿大夫,(小宗)余子分封为士

 

测试内容2: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1.了解秦朝的建立与疆域

秦王赢政从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先后灭六国,结束诸侯割据,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秦朝。

秦朝的疆域,“东至海暨朝鲜,西至临洮、羌中,南至北响户,北据河为塞,并阴山至辽东。”即东到东海,南到南海,北到长城,东北到辽东郡,西到陇西郡。(教材P10图)

 

2.了解皇帝制度的创立

秦始皇创立皇帝制度,皇帝总揽大权,“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皇位世袭显示了权力的不可转移;皇权至上显示了地位的不可僭越。这是中国封建专制制度的重要特征。

 

3.了解秦朝的丞相、御史大夫与太尉

丞相“掌丞天子,助理万机”,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御史大夫“掌副丞相”,负责执掌群臣奏章,下达诏令,兼理国家监察事务;太尉。“掌武事”负责全国军务。但秦始皇没有任命太尉,而是自掌军权。

P9虎符图:“甲兵之符,右在皇帝,左在阳陵”。

 

4.了解郡县制的建立

秦始皇决定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郡是最高一级地方行政机构,最高行政长官是郡守,对上承受中央命令,对下督责所属各县。

县是郡的下级行政机构。县的长官称县令或县长,主要任务是治理民众,管理财政、司法、狱讼和兵役。

 

5.认识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1)随着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形成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成为当时世界大国。

(2)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对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巩固国家统一,以及形成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都起了重要作用。

(3)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朝所沿用,且不断得到加强和完善。

    测试内容3: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1.了解汉朝郡国并行制和元朝的行省制度

(1)汉朝郡国并行制:

汉初在地方上继承秦朝的郡县制,同时又分封诸侯王国,郡国并行制。郡设守,后称太守,王国设丞相,分别作为郡和王国的最高行政长官。汉景帝、汉武帝逐步削弱王国势力。P14,《西汉郡国交叉局部示意图》

(2)元朝的行省制度:

元朝为改变地方无权、人浮于事的局面,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除河北、山西、山东由中书省直接管理外,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省的最高长官为平章政事,由朝廷任命,一般由蒙古贵族担任。行省之下,分别为路、府、州、县。边远民族地区设置宣慰司。

行省制度的意义: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行省制度是中国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2.理解唐朝三省六部制

(1)中书省掌决策,负责草拟颁发皇帝诏令;门下省掌审议,负责审核政令;尚书省“事无不总”,负责执行政令。三省的长官是宰相,相权一分为三。尚书省下设六部:吏部(官吏的任免和考核)、户部(户籍、土地和赋税)、礼部(礼仪、科举)、兵部(军政)、刑部(刑狱)、工部(国家工程建设)。P13 《唐朝政府机构示意图》

(2)特点: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保证了君权的独尊,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

 

3.了解我国古代主要的监察机构

(1)秦朝:御史大夫“掌副丞相”,负责执掌群臣奏章,下达诏令,兼理国家监察事务。

(2)汉朝:汉武帝分全国为13州,州作为监察区,设级别不高的刺史,代表中央监察诸侯和地方高官。

(3)唐朝:唐太宗分全国为10道,作为监察区。

(4)元朝:元朝在行省以下各级地方机构中,设有“达鲁花赤”一职,既是地方监察官,又是地方最高行政长官。

 

测试内容4: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1.了解明朝废丞相、设内阁

(1)废丞相:为了加强皇权的高度集中,明太祖朱元璋诛杀丞相胡惟庸,同时废丞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中国宰相制度从此被废除,君主专制制度达到新高度。

(2)设内阁:明太祖时设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明成祖时内阁制度正式形成。万历年间,首辅张居正“部权尽归内阁”,六部几乎成了内阁的下属机构。

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而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伺机构。内阁升降由皇帝决定,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对皇权起不到制约作用。

 

2.了解清朝设置军机处

雍正帝时设军机处,皇帝每日召见军机大臣,商议军国大事。军机大臣拟写成文,经皇帝审批后,再传达给中央各部和地方去执行。这样,全国的军政大权完全集中到皇帝手中。标志着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了顶峰。

 

3.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使皇帝的决策具有个人独断和随意性的特点,助长了官场的因循守旧之风,导致官僚主义、贪污腐化之风盛行,极大地阻碍了社会的进步,中国社会的发展开始大大落后于西方国家。


www.qingsong8.com

第二单元   列强武装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

测试内容11840年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

1.了解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主要史实。

战争

时间

侵略国

主要事件

鸦片战争

1840-1842

英国

英国以林则徐的禁烟运动为借口发动战争,英国强占香港岛,广州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最后签订《南京条约》,是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端。

第二次鸦片战争

1856-1860

英法

攻陷广州建立傀儡政府,攻占北京焚烧圆明园,签订《天津条约》、《北京条约》。

甲午中日战争

1894-1895

日本

黄海海战中邓世昌殉国,李鸿章保船避战,日本取得黄海制海权,威海卫之战北洋海军全军覆没,签订《马关条约》,台湾人民掀起反割台斗争。

八国联军侵华

1900-1901

英美俄日法德意奥

八国联军借口镇压义和团运动发动战争,攻占天津、北京,签订《辛丑条约》,标志着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了解《南京条约》、《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影响

《南京条约》:

内容:(1)割香港岛给英国;(2)赔款2100万银元;(3)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中国海关收取英商进出口货物的关税税率要与英国商定。

影响:鸦片战争是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端。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由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矛盾,开始转化为外国资本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最主要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革命任务发生了变化:中国人民从此肩负起反对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统治的双重革命任务。中国进入了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马关条约》:

内容:(1)清政府割辽东半岛、台湾极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2)赔款2亿两白银。(3)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日本轮船可以沿内河驶入以上各口岸。(4)允许日本在华通商口岸 投资设厂,产品运销中国内地免收内地税。

影响:①使中国的领土和主权进一步遭受严重损失,此后帝国主义争相在中国划分“划分范围”,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②巨额赔款迫使清政府向列强进行“政治大借款”,使得列强进一步控制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③新通商口岸的开辟,使外国侵略势力进一步深入中国内地;④允许日本在华投资办厂,拓展了其对华资本输出的途径,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

 

《辛丑条约》:

(1)清政府向各国赔偿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本息共计9.8亿两。赔款以中国的关税和盐税作抵押,中国的税收在更大程度上受到外国控制。(2)在北京东交民巷设立“使馆界”,界内不许中国人居住,各国驻兵保护。这样的使馆界就成为列强在中国都城的占领地。(3)拆毁北京至大沽的炮台,准许各国派兵驻守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的战略要地。这样,京津到山海关一线的广大地域,就被置于列强的武装控制之下。(4)惩办义和团运动中曾与列强“作对”的官吏,永远禁止中国人民成立或参加反帝性质的各种组织。从此,清政府彻底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镇压人民的工具。(5)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位居六部之上。《辛丑条约》的签定,标志着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境地。

 

测试内容2:了解三元里人民抗英、黄海海战、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

鸦片战争期间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近代史上中国人民第一次大规模的抵抗外国侵略的斗争。

甲午战争期间的黄海海战、北洋舰队“致远号”管带邓世昌,英勇抵抗,壮烈殉国。

甲午战争后台湾人民在反割台斗争中显示出他们维护祖国领土完整的坚强意志和高度爱国主义精神。

 

测试内容3:侵华日军的罪行:

1.了解九一八事变和七七事变

(1)九一八事变:1931年,日本制造九一八事变,东北三省沦为日本的殖民地。

(2)七七事变:1937年7月7日,日军借口士兵失踪进攻宛平城和卢沟桥,中国军队奋起抗击。卢沟桥事变成为全国抗日战争的开端。

 

2.了解南京大屠杀和“七三一部队”的罪行

(1)1937年12月,日军攻陷南京,南京大屠杀杀害人数超过30万;

(2)日军在东北成立专门研究细菌战的“七三一部队”,用中国活人做实验。

 

测试内容4:全民族的抗日战争

1.了解凇沪会战、太原会战中的平型关战役、徐州会战中的台儿庄战役和百团大战的抗战史实。

(1)凇沪会战:1937年8月,中国军队与日军在上海展开凇沪会战。坚守宝山县城的姚子青营长率500官兵全部牺牲,谢晋元副团长率800勇士坚守四行仓库。11月,上海失守。

(2)太原会战中的取得平型关战役的胜利,这是抗战以来的首次胜利;

(3)徐州会战中取得台儿庄战役的胜利。

(4)百团大战:1940年下半年,彭德怀指挥,这是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一次大规模的战役。

 

2.了解敌后抗日根据地建立的意义

中共1937年召开了洛川会议,制定动员全民族一切力量,争取抗战胜利的人民战争路线,即全面抗战路线。中共领导的敌后抗日根据地军民,开展广泛的游击战争,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3.理解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和作用

抗日战争爆发后,国共两党协议,工农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八路军、新四军。国共两党再次合作,正式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胜利的根本保证。

 

4.了解抗日战争的胜利并认识其意义

(1)1945年8月,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国人民终于取得了伟大胜利。

(2)意义:①国内:抗日战争的完全胜利,是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完全胜利。它大大增强了全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②国际: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民的抗战,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www.qingsong8.com

第三单元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测试内容1:太平天国运动

1.了解金田起义、定都天京和北伐、西征

(1)1851年,洪秀全在金田发动起义,标志着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1853年占领南京,改南京为天京,定为国都,标志着太平天国正式建立了政权;1864夏,天京陷落,标志太平天国运动失败。

(2)1853年,太平军北伐西征并举。北伐军由林凤祥、李开芳率领,攻到天津附近。由于孤军深入,供应不足,北伐军奋战两年最后失败。作用:深入清政府统治的中心地区,牵制了清军大量兵力。

(3)西征军由赖汉英率领,同曾国藩的湘军交战失利。石达开指挥西征军打败湘军,作用:巩固了天京大本营。

 

2.理解《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

(1)1853年,太平天国颁布《天朝田亩制度》,是太平天国的建国纲领。

内容:①根据“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无处不均匀。”的原则,规定以户为单位,不论男女,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②根据“天下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的原则,规定每户留足口粮,其余归圣库。

评价:①革命性:突出反映了农民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强烈愿望,是几千年来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②空想性:体现了绝对平均主义思想,幻想在小农经济基础上实行均贫富,无法调动人们的劳动积极性,只是空想,根本无法实现。

(2)《资政新篇》:1859年干王洪仁玕提出。

内容:政治上主张依法治国等,经济上主张学习西方,发展工商业等,文化教育上,提倡设立新式学堂等。

评价:①进步性:它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是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②局限性:不是农民革命斗争实践的产物,不能满足农民的要求。迫于形势,并未实行。

 

测试内容2:辛亥革命

1.了解兴中会成立、同盟会的成立、

(1)兴中会的成立: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成立第一个革命团体兴中会,决心推翻清朝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孙中山成为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

(2)同盟会的成立:1905在日本东京成立。孙中山为总理,黄兴为执行部庶务。创办机关报《民报》。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中国同盟会是第一个全国性的性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它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2.了解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成立的史实

(1)武昌起义:1911年10月10日,新军革命党人熊秉坤、金兆龙领导士兵发动了武昌起义。称为“辛亥革命”。

(2)中华民国成立:1912年元旦,定都南京,以五色旗为国旗,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以中华民国纪元,1912年为民国元年。

 

3.理解《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主权属于国民全体;民族平等;国民自由;确立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实行责任内阁制。

意义:这是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宪法,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4.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1)性质: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2)意义:①推翻清王朝,结束了封建专制制度;②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权利,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③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势力;④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条件;⑤对近代亚洲各国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产生了广泛影响

(3)局限性: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辛亥革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

 

测试内容3: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1.了解五四运动的主要史实

(1)背景:日本加紧侵略中国;袁世凯镇压革命、出卖国权;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直接原因)

(2)过程:第一阶段:中心在北京,主力是学生。口号“外争主权,内惩国贼”、“废除二十一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第二阶段:中心在上海,主力是工人,工人阶级由此登上政治舞台。

(3)结果:五四运动取得初步胜利:释放学生、罢免卖国贼的职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2.认识五四运动对近代中国社会变革的影响

①性质: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②各阶层的作用:青年学生起了先锋的作用,工人阶级发挥了主力军的作用。 ③显示了工人阶级的伟大力量,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④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3.中国共产党的“一大”和“二大”的主要史实

(1)中共一大:1921年7月23日,上海后转移到嘉兴。主要内容:①确定党的名称;②党的奋斗目标;③中心任务是组织工人阶级,领导工人运动;④领导机构——中央局。一大的召开,标志着中共的诞生,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2)中共二大:1922年,在上海召开。

内容:正确分析中国的社会性质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革命性质是民主主义革命。

最高纲领: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最低纲领即民主革命纲领:打倒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制订民主革命纲领是二大的中心任务。

意义:第一次在全国人民面前明确提出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

测试内容4: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

1.了解国民革命运动中的国共合作

1923年,中共三大通过与国民党合作的决定。

1924年,国民党一大在广州召开,讨论国民党改组问题。大会把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与中共的民主革命纲领基本一致,事实上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

1924年,国民党一大的召开标志着国共第一次合作的形成,国共合作后,掀起了国民革命运动。第二次国共合作是在1937年,抗日战争时期。

 

2.了解北伐战争的成果(1926——1927年)

(1)目的:打倒帝国主义,推翻军阀统治。(2)对象: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

(2)过程:歼灭孙、吴主力,革命势力发展到长江流域,迁都武汉。收回汉口、九江英租界。

(3)成果: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北伐的主要成果),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势力。(收回汉口、九江英租界是北伐战争期间取得的反帝斗争的最大成果。)

(4)结果:失败。

(5)失败的原因:蒋介石和汪精卫发动反革命政变;陈独秀犯了右倾机会主义错误;敌强我弱的客观形势。

 

3.了解南昌起义和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

(1)1927年8月1日,周恩来、贺龙发动南昌起义。意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统治的第一枪,标志着中共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

(2)1927年10月,毛泽东建立的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毛泽东的武装斗争、土地革命、根据地建设,即“工农武装割据”思想使根据地不断巩固和扩大。

4.了解红军长征主要史实

(1)根本原因:博古、李德等人的“左”倾错误思想。

(2)过程:1934年10月从瑞金出发;1935年10月中央红军与陕北红军在吴起镇会师;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一、二、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会师,标志着长征的胜利结束。

(3)意义:长征的胜利,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围剿”,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长征中播下的革命种子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

5.理解遵义会议的内容和意义(1935年1月)

(1)内容:①纠正博古等人军事上、组织上的“左”倾错误。②肯定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③选举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取消博古、李德的军事指挥权。

(2)意义:遵义会议结束了“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成为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6.了解解放区土地改革的意义

(1)内容:1947年,中国共产党制订了《中国土地法大纲》。规定: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按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2)意义:土地改革使解放区农民分到了土地,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农民踊跃参军,支援前线。

7.了解挺进大别山和三大战役的主要史实

(1)1947年,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挺进大别山,揭开战略反攻的序幕。

(2)1948年秋,敌我力量发生了重大变化(原因);中共先后发动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国民党主力基本被消灭(结果)。

8.了解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作出的工作重心的转移决定

1949年春,中共在河北西柏坡召开七届二中全会,作出了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并提出了促进革命取得全国胜利的方针。

党的历史上三次工作重心的转移:

第一次:从城市转移到农村,标志是1927年毛泽东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第二次:从农村转移到城市,标志是1949年七届二中全会。

第三次:从阶级斗争为纲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建设上来,标志是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

9.认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意义。

①国内:标志着中国一百多年屈辱和分裂的历史从此结束,人民期盼已久的独立、统一的新中国即将诞生。

②国际: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具有世界意义。它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人民解放斗争的士气。

③思想:同时也是马克思主义的胜利,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的胜利。



www.qingsong8.com

第四单元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测试内容1:新中国初期的民主政治建设

1.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召开。大会通过了《共同纲领》,它规定中国为新民主主义国家,实行人民民主专政,《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大会选举产生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确定了北京为首都、国旗、国歌、公元纪年。

新中国诞生: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标志着新中国的诞生

意义:(1)新中国的成立,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结束了几千年封建专制统治的历史。(2)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已经结束,中国从此走上了独立、统一的道路,进入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时期。(3)新中国的成立,是继俄国十月革命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之后世界历史上最重大的事件。

2.了解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这次大会制订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宪法规定了国家性质、根本政治制度、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原则。这是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3.理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这是中国人民政治生活中进一步民主化的标志,它结束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以“共同纲领”代替国家宪法的过渡状态。这为加强我国人民民主制度,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初步奠定了基础。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社会主义民主的广泛性。

(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初步建立了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1954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后,政协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已经结束,政协作为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组织继续存在,并发挥作用。人民政协的职能和地位: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

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中共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1982年中共十二大,确立了中共与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使具有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得到进一步完善。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947年内蒙古自治区已建立。1949年《共同纲领》有明确规定,1954年宪法也规定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这样,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成为中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和基本政治制度。

1984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民族区域自治法体现了国家实行各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的原则。

 

测试内容2:了解1982年和1999年我国宪法修订的情况

   1982年全国人大通过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主要内容:任何人和组织都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加强对公民人身权利的保障,特别规定由于国家机关和工作人员侵犯公民权利而受到损失的人,有依照法律规定取得赔偿的权利。意义:是对建国三十多年来历史经验教训的总结。

   1999年,九届全国人大把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写进宪法。意义:使中国民主法制建设达到新高度,成为中国法制建设的里程碑。

  

测试内容3:祖国统一大业

1.了解“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

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的构想。所谓“一国两制”,具体说,就是在中国人民共和国内,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香港、台湾实行资本主义制度。“一国两制” 构想是针对台湾问题提出,但首先在解决香港问题上得到成功运用。

2.了解香港、澳门的回归

(1)回归:1984年12月签署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1997年7月1日中国正式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1999年12月20日中国正式恢复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

(2)意义:香港的回归,标志着中国人民洗雪了香港被侵占的百年国耻,开创了香港和内地共同发展的新纪元;标志着中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开了重要的一步;标志着中国人民为世界和平、发展与进步事业作出了新的贡献。

3.了解《告台湾同胞书》和“九二共识”

(1)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委员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发出海峡两岸和平统一的呼吁。标志着祖国大陆对台湾政策的重大发展。

(2)“九二共识”:1992年,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与大陆海峡两岸关系协会达成“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共识。在此共识基础上,1993年,海协会会长汪道涵和台湾基会会长辜振甫在新加坡举行会谈,“汪辜会谈”是海峡两岸关系发展的一次历史性突破。





www.qingsong8.com

第五单元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测试内容1:新中国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

   1.了解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方针(政策)

为废除旧中国屈辱的外交,新中国奉行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方针。主要包括:

(1)“另起炉灶”,就是不承认国民政府建立的外交关系,另行建立新的平等的外交关系,这就改变了半殖民地的地位,建立起独立自主的对外关系;

(2)“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就是先清除帝国主义在中国的势力,再考虑与西方国家建立外交关系。

(3)“一边倒”就是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

 

2.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提出:1953年周恩来接见印度代表团时,第一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内容:“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平等互利)、和平共处原则”。 

(2)意义:标志着新中国外交的成熟; 它是我国处理国与国之间相互关系,参与国际事务所遵循的一项基本原则;它为开创中国外交新局面奠定了基础。在世界上也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3.了解中国参加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的情况

(1)1954年4月,中国参加日内瓦会议。这是新中国首次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重要国际会议。周恩来就印度支那和平问题提出合理化建议,推动了会议的进展。

(2)1955年4月,中国参加万隆会议。这是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国际会议。针对帝国主义对会议的破坏,及与会国的矛盾,周恩来提出“ 求同存异”的方针,为会议作出了重要贡献。

 

测试内容2:20世纪70年代中国在外交方面的重大成就

1.了解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

(1)原因: 20世纪70年代广大发展中国家成为一支举足轻重的力量。中国的国际地位日益提高,越来越多的国家,特别是第三世界国家,要求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2)恢复:1971年联合国26届大会通过了阿尔巴尼亚、阿尔及利亚等23国提案,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席位。

(3)意义:说明长期以来美国实行孤立中国政策的破产,是中国外交的重大胜利,有利于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2.了解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建交的主要史实:

(1)1972年2月,尼克松访华,在上海签订《中美联合公报》。承认台湾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和一个中国原则。

(2)1978年底,中美两国发表《中美建交公报》,接受中美建交三原则:“断交”废除“共同防御条约”、从台湾“撤军”。

(3)1979年,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4)中日关系的改善过程:中美关系的改善直接促进了中日建交。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中日建交(日本早于美国跟中国建立外交关系)。1978年双方缔结《中日和平友好条约》。

 

3.认识中美、中日关系的改善对国际关系产生的重要影响

(1)对中国:促进了中国外交事业的发展,许多国家同中国建交,在国际上掀起一个同中国建交的热潮;打破了美国孤立遏制中国的局面,中国外交打开新局面。

(2)对国际:结束了长期敌对的历史,对亚洲和世界的和平都有重要意义。

 

测试内容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重要的外交活动

1.了解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外交政策

改革开放后,中国政府根据国际形势和国内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丰富和发展了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具体表现为不结盟政策。邓小平明确提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两大主题。

2.了解中国在联合国中的重大外交活动

中国积极参加联合国及其专门机构和其他国际组织的活动,积极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对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1)谋求重大国际问题和地区热点问题合理、公正地解决。(两伊战争问题、柬埔寨问题);(2)积极参与联合国的维和行动;(3)积极倡导和实行裁军;(4)作为发展中国家为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而斗争。

3.中国在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大外交活动

(1)中国积极参与亚太经合组织(APEC); (2)加强与东盟的合作:为缓解对东南亚金融危机作出了重大贡献,1997年与东盟确立了面向21世纪的睦邻互信伙伴关系。(3)1998年,成功举行“中国——欧盟”领导人会晤,就建立21世纪长期稳定的建设性伙伴关系达成共识。(4)领导建立的“上海合作组织”于2001年在上海成立。标志着一个以互信求安全,以护理求合作的新型区域合作组织的诞生,这是新中国外交史上一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成果,对加强中国与俄罗斯及中亚各国的政治和经济合作。


www.qingsong8.com

第六单元  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测试内容1:雅典民主政治

1。了解梭伦改革和克里斯提尼改革

(1)梭伦改革:公元前六世纪初,梭伦推行改革,主要按财产多寡划分等级。

意义:进一步打击氏族制度残余,为雅典民主制度奠定基础。

(2)克里斯提尼改革:公元前六世纪末,克里斯提尼实行改革,用10个地域部落取代原来的4个血缘部落,这样就打破了血缘关系,大大削弱了氏族贵族的势力。他还设立五百人会议,成立十将军委员会,陶片放逐法。

意义:确立了雅典的民主政治。

2.了解伯利克里改革时期雅典民主政治的主要内容

公元前5世伯利克里担任首席将军期间,雅典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被称为“黄金时代”。

主要内容:(1)除十将军外的官职向各等级男性公民开放;(2)公民大会为最高权力机构;(3)五百人会议是通过从10个部落中各选50人组成的。每50人一组,轮流执政。(4) 陪审法庭是最高法院兼最高司法与监察机关,由10个部落从30岁以上的男性公民中选举产生。(5)十将军委员会进一步扩大军政大权;(6)为鼓励和保证所有公民,特别是低等公民积极参政,国家向担任公职和参加城邦政治活动的公民发放工资和津贴,还向公民发放“观剧津贴”。 

 意义:使雅典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被称为“黄金时代”。

测试内容2:罗马法

1.了解《十二铜表法》、公民法和万民法

(1)《十二铜表法》:在平民反对贵族的斗争中,公元前5世纪中期,由贵族组成十人委员会制订法律,镌刻在十二块铜表上发表,称为《十二铜表法》。它标志着罗马成文法的诞生。《十二铜表法》内容广泛,条文清晰,判刑、量刑有法可依,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贵族特权,保护了平民利益。

(2)公民法:前3世纪之前,罗马法律适用范围仅限于罗马公民,用来调整罗马公民之间的关系,被称为“公民法”。

(3)万民法:万民法是罗马帝国统治范围内的国际法,适用于帝国境内各民族以及外邦自由民。它主要调整财产关系,规定奴隶制和所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2.认识罗马法在维系罗马国家发展中的作用

(1)维系和稳定罗马帝国的统治,为统治者权力提供法律依据,稳定了社会秩序;

(2)维护奴隶制,保护统治阶级的政治经济利益,巩固了帝国基础。

(3)顺应了经济的发展和变法,对私有财产加以保护,以笼络上层阶级。


www.qingsong8.com

第七单元 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测试内容1:英国的君主立宪制

1.理解《权利法案》的制定

1689年,英国议会颁布《权利法案》,以明确的条文,限制国王的权力,约束英王的实际统治权,保证议会的权力。后来,议会的权力日益超过国王的权力,国王逐渐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英国的君主立宪制确立起来。

 

2.了解英国责任内阁制的形成

    (1)责任内阁制是英国政治制度的一个显著特点。

(2)产生过程:下院议员由普选产生——国王任命在下院大选中获胜的多数党领袖为首相——首相提出内阁名单——国王批准组成责任内阁。

(3)内阁权利:控制下院的立法程序、控制下院。

(4)首相权力:作为政府和内阁的最高首脑,拥有各部大臣和主教的提名权、高级文员的任命权、内阁会议主持权、各项重大政策的决策权。

 

测试内容2:理解美国1787年宪法

1.理解美国1787年宪法

美国1787年宪法体现了“分权与制衡”的原则。根据宪法,立法权归于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的国会;行政权归于总统;总统既是国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脑,还是军队总司令,美国总统的权力使联邦的行政权保持强有力的地位,成为美国政治的一种特点,称为总统制。司法权归于联邦法院。

美国1787年宪法是世界上第一部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成文宪法,奠定了美国政治制度的法律基础。1787年宪法,使美国建立起联邦制国家。当然,1787年宪法有明显的种族歧视的局限性。

2.了解美国联邦制的权利结构(阅读111页图示)

   

测试内容3:民主政治在欧洲大陆的发展

1.了解《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的主要内容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规定行政权归于总统。总统是国家元首和军队最高统帅。他由参议院和众议院联席会议选出,任期7年,可连选连任。他有权任命文武官员、缔结条约、有特赦权等,而且在参议院赞同下有权解散众议院。

立法权归于两院制议会。众议院由普选产生,可以提出并通过法案,但受到总统和参议院的控制。参议院由地方参议会代表间接选出,有权否决众议院的决议案。

2.了解《德意志帝国宪法》的主要内容

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通过。宪法规定,统一后的德国为联邦制的君主国家。皇帝作为国家元首,拥有任命官吏、创制法律、统率军队、决定帝国对外政策以及主宰议会等大权。帝国宰相只对皇帝负责,在内阁中拥有绝对权力。

帝国设立由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组成的两院制议会作为立法机构。联邦议会是帝国的最高机构,帝国议会由普选产生,作用很小。


www.qingsong8.com

第八单元 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测试内容1: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1.了解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历史条件

(1)经济条件: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迅速发展,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也日益暴露。

(2)阶级条件:19世纪三四十年代,欧洲爆发三次大规模的工人运动,表明工人阶级已经觉醒。

(3)理论条件;马克思、恩格斯批判继承了德意志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英法空想社会主义,创立了科学理论。

 

2.了解《共产党宣言》主要内容

《共产党宣言》第一次较为完整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

内容:(1)充分肯定阶级斗争推动历史发展的作用。(2)阐明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充分肯定了资本主义制度取代封建制度的进步作用。(3)揭示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即用暴力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政权。

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发表,标志马克思主义诞生。从此,无产阶级进行斗争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

 

测试内容2:了解巴黎公社的成立及其意义

(1)导火线:1870年普法战争法国战败,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的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卖国政策激起巴黎人民反抗。

(2)成立:1871年3月28日巴黎公社成立。

(3)意义: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与专政学说;它的经验教训是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宝贵财富;公社战士的精神将永垂史册。

 

测试内容3: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

1.了解二月革命、《四月提纲》、彼得格勒武装起义

(1)二月革命:1917年3月,推翻了统治俄国长达三百多年的罗曼偌夫王朝。革命后出现了工兵代表苏维埃和资产阶级临时政权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

(2)《四月提纲》:列宁《四月提纲》提出了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任务。

(3)彼得格勒武装起义:1917.11.7 推翻了资产阶级统治,称为十月革命。

 

2.认识世界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建立的历史意义

(1)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取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

(2)十月革命的胜利成功地将社会主义从理论变为实践。开创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新局面。它对人们的启示是:资本主义可以被社会主义取代。

(3)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推动了中国等亚洲国家的民族独立运动。

 

测试内容4:知道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建立的概况

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建立。

对农业、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采用积极发展、稳步前进的方针,自愿互利原则,由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逐步推进。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从低级国家资本主义到高级国家资本主义形式,即公私合营的过程。采用赎买政策是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一大创举。


www.qingsong8.com

第九单元   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测试内容1: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1.了解雅尔塔体制

(1)原因:第二次世界大战极大地改变了世界各国政治力量的对比。

(2)二战后期,美英苏三大国首脑在雅尔塔等国际会议上,讨论结束战争、处理战争遗留问题和战后和平问题,达成若干协议。这些协议确立了以美苏为主导的国际关系新体系,即雅尔塔体制,奠定了战后世界两极格局的框架。

 

2.理解“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

(1)杜鲁门主义:1947年杜鲁门提出要以“遏制共产主义”作为国家政治意识和对外政策的指导思想。“杜鲁门主义”标志着“冷战”的开始。

(2)马歇尔计划:为了帮助西欧恢复经济,马歇尔提出对欧洲经济援助计划,以扶持和控制西欧国家,把西欧纳入美国对苏联“冷战”的战略轨道。

 

3.了解北约和华约的建立

(1)1949年美国、加拿大、英国、法国等12个国家在华盛顿签订了《北大西洋公约》,建立了以美国为首的军事政治集团,即北约。

(2)1955年苏联和东欧等八国,在华沙缔结《友好互助条约》,建立了以苏联为首的军事政治集团,即华约。

北约和华约的建立,标志着议美苏为首的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局面的形成。

 

4.了解德国、朝鲜的分裂和古巴导弹危机

(1)杜鲁门主义宣布后,德国首先成为美苏“冷战”的主要地点。1949年,在美国和苏联的支持下,德国西部和东部先后建立了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德国分裂。

(2)日本投降后,美苏军队以北纬38度线为界,形成了南北两个占领区;1948年,朝鲜半岛南部和北部先后成立大韩民国和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

(3)1962年苏联为了改变在美苏核力量对比中的不利地位,开始向古巴运送中程导弹,被美国发现,美国开始武装封锁古巴,美军进入最高戒备状态,苏军也随之进入戒备状态,经过谈判,苏联最后从古巴撤走导弹。

 

测试内容2: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

1.了解从欧洲共同体到欧洲联盟的发展历程

(1)1950年法国外长舒曼提出建立欧洲经济领域联合的计划,称为“舒曼计划”。

(2)1951年,《巴黎条约》六国决定成立欧洲煤钢共同体。

(3)1957年西欧六国签署《罗马条约》。1958年正式成立“欧洲经济共同体”和“原子能共同体” 。

(4)1967年,三个共同体合一为“欧洲共同体”。欧洲共同体的成立大大增强了同美苏抗衡的实力,使世界政治力量对比发生变化。

    (5)1973——1986:欧共体经历三次扩大,英国、爱尔兰、丹麦、希腊、西班牙、葡萄牙先后加入。

(6)1993年,欧洲联盟正式成立。2004年波兰匈牙利等加入,成员国有25个。1999年1月1日,欧元正式诞生。

2.了解日本迅速崛起为经济大国的表现

    (1)1955年,日本人均收入超过了战前,标志战后经济恢复完成。

(2)1956-1973年日本经济进入高速发展时期。其中1960年池田内阁《国民收入倍增计划》。日本提出“贸易立国”“出口第一”的口号;

(3)80年代,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世界第二经济大国。

 

3.了解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1)背景:二战后民族解放运动发展,许多国家获得独立;1955年亚非国际会议促进了民族解放运动新高涨;为摆脱美苏控制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新独立的广大国家主张团结支持推动了不结盟运动。

(2)经过:南斯拉夫、印度、埃及三国首脑铁托、尼赫鲁和纳赛尔于1961年贝尔格莱德召开会议,标志不结盟运动正式形成。

(3)作用:推动了民族解放运动深入发展,加速帝国主义殖民体系崩溃。

(4)任务变化:20世纪80年代,不结盟运动把反对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霸权主义作为重要任务;1973年第四次首脑会议,正式将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作为不结盟运动的行动纲领。

 

4.了解苏联解体(1991年)和两极格局的瓦解

(1)苏联解体:

戈尔巴乔夫的政治改革提出“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是苏联解体的主要原因。1991年的“八·一九事件”改变了苏联政治力量的变化,加速苏联解体。1991年“阿拉木图宣言”,标志苏联彻底解体。

(2)两极格局的瓦解

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标志着两极格局的瓦解。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世界格局呈现出“一超多强”的局面,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发展。


历史学习广场 

高考历史考点分析

历史教师中心

名师课堂  历史教学设计  历史教学论文  历史教材精讲  历史教学参考

学生园地

高中历史学习方法  高中历史学习经验  中国古代史  中国近代史  历史复习

高三历史复习方法

高三历史第一轮复习  高三历史第二轮复习  高三历史第三轮复习

历史博览

历史高考资讯  高中历史新课标  历史之最  历史知识  历史人物 历史故事


,高中必修一学业水平测试知识点梳理
标签:高中历史复习资料,高中历史总复习,高中历史复习提纲,历史教学 - 高中历史复习资料

《高中必修一学业水平测试知识点梳理》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