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识大全 | 作文大全 | 诗歌大全 | 试题下载 | 教学资料
当前位置:轻松教学网教学网历史教学历史教学方法高三历史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教学设计

高三历史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教学设计

我要评论(0) 字号:T T 03-23 17:05:18   浏览次数:328  栏目:历史教学方法
标签:高中历史教学方法,历史教学方法有哪些,http://www.qingsong8.com 高三历史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教学设计,
高三历史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基础知识目标
  老子和他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孔子的“仁”及其在教育、文化等方面的贡献;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的局面及主要学派;《诗经》;屈原和《离骚》;孟子和庄子的散文;艺术;天文和地理;名医扁鹊。
  二、能力培养目标
  1.使学生全面认识春秋战国时期文化繁荣局面,是在社会经济迅速发展,阶级关系剧烈变化,奴隶制度瓦解和封建制度形成的历史条件下出现的。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理解经济、政治和文化三者辩证关系的能力。
  2.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分析、比较和评价不同学术思想和历史文化名人的能力。
  三、思想教育目标
  1.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老子、孔子等许多著名思想家和著作,对我国后世和世界文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和屈原创作的楚辞,在我国文学史和世界文学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先秦诸子的散文是我国古代文学的宝贵财富。
  3.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在天文学、地理学、医学方面的成就,都具有世界先进水平。《墨经》中总结和提炼的大量物理学知识,也在我国科学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4.春秋战国时期,文化空前繁荣,科学技术取得许多世界领先的成就,反映了古代中国在当时世界上的先进地位,值得我们自豪,以此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老子和孔子,“百家争鸣”;《诗经》,屈原和《离骚》;哈雷彗星的最早记录;《山海经》;《墨经》中的物理学知识;扁鹊。
  教学难点: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的思想及对他们的评价;对某些自然科学知识的理解。
  教法建议
  1、建议本节内容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一、老子和孔子;二、“百家争鸣”。第二课时:三、《诗经》和屈原;四、诸子散文;五、艺术;六、天文和物理;七、名医扁鹊。
  2、用“一定时期的文化是对一定时期的社会政治和经济的反映”的原理来引导学生分析春秋战国时期文化繁荣的历史条件。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的社会生产力获得了很大的发展,铁器的使用和推广是这个时期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标志,随着生产工具的改进、农业、手工业、商业获得了很大的发展,这就为文化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春秋战国,是我国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的社会大变革时期,随着奴隶制的瓦解和封建制的形成,封建地主阶级逐步掌握了政权,阶级关系发生巨大变化,新旧势力剧烈斗争,从而促进了学术思想的活跃。总之,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大变革是春秋战国时期文化繁荣的条件。
  3、引导学生把握春秋战国时期文化发展的总体概况:思想方面,包括春秋时期老子和孔子的思想及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文学方面,包括《诗经》和屈原的诗及先秦诸子散文;艺术方面,包括绘画艺术和音乐;科学技术方面,包括天文、物理、医学方面的成就。
  4、注意引导学生对“三个原因”的分析,即春秋战国时期文化繁荣的原因、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春秋战国时期科学技术发展的原因。
  5、注意引导学生填写春秋战国时期文化发展简表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春秋战国时期文化发展的总体概况:思想方面-流派纷呈,包括春秋时期老子和孔子的思想及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文学方面-百花争艳,包括《诗经》和屈原的诗及先秦诸子散文;艺术方面,包括绘画艺术和音乐;科学技术方面-领先世界,包括天文、物理、医学方面的成就。反映了古代中国在当时世界上的先进地位,值得我们自豪。
  设问:春秋战国时期文化繁荣的原因
  生产力发展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为文化繁荣奠定了物质基础;
  社会大变革为文化繁荣提供了政治前提;
  社会动荡使思想活跃,百家争鸣为文化繁荣提供了思想基础;
  各国统治者基于争霸战争和社会改革的需要,纷纷重用人才,客观上有利于文化的繁荣;
  民族融合加快有利于各族文化交流,促进文化繁荣;
  劳动人民辛勤劳动和夏商周文化发展的奠基作用(继承性)。
  一、老子和孔子
  1.老子
  ①老子是春秋时期著名思想家,道家的创始人。他的思想和学说对后世有深远影响。
  他的学说记录在《道德经》里。
  ②老子学说的核心是“道”。老子把不具有任何物质性的“道”或“无”,作为世界万
  物的本源,这是一种客观唯心主义思想。
  ③老子思想中的精华是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A.老子认为世界万物和人类社会总在不停地运动着。
  B.老子把事物看成彼此对立的两个方面,对立双方互相依存而且互相转化。
  ④老子在政治上主张“无为”。统治者少一点欲望,少一点作为,天下就能安定,政
  权才能巩固。他反对用严刑峻法治理天下。
  2.孔子
  ①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②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要提醒学生注意:对“仁”的许多解释中,既有一些具
  有进步意识的新思想、新观念,也有维护奴隶制的旧思想、旧观念。如孔子提出的
  “仁者,爱人”虽然是有阶级性的,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具有古典人道主义的
  性质,有一定的进步性。(这里可以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中的《论语•阳货》关于“子
  张问仁”的引文)。
  ③孔子的保守思想表现在他主张维护周礼,主张贵贱有序、维护等级制度等方面。但
  他认为历史是不断变化的,旧的制度也可以“损益”改动,又表现了他思想的进步
  性。
  ④孔子是伟大的教育家。
  A.孔子办学“有教无类”,不问出身,使平民也有受教育的机会,扩大了教育的
  范围,打破了由奴隶主贵族垄断教育的“学在官府”的局面。
  B.孔子的“学而优则仕”思想,实质是举贤思想,通过教育的途径,培养和选拔
  治国人才。这是对我国考奴隶社会“世卿世禄”制的否定,对打破奴隶主贵族
  垄断政治的局面具有积极作用。
  ⑤孔子对保存古代文化典籍的贡献。被奉为儒家“五经”的是相传就是孔子编订和整
  理的《诗经》《书经》《礼》《易》和《春秋》五部书。汉武帝时“独尊儒术”,以儒
  家思想为封建正统思想,儒家文化也就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最主要部分。
  二、百家争鸣
  1.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战国时期历史社会经历着划时代的变革,许多思想家从不同的立场和角度出发,对当时的社会变革,发表不同的主张,逐渐形成了墨家、儒家、道家、法家、名家和阴阳家等不同的派别,其中儒墨两家影响最大,并称“显学”,其次是道家,他们纷纷著书立说,宣传自己的主张,批评别人,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思考】:战国时期为什么会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
  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争鸣,呈现出思想解放、人才辈出的局面,是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中罕见的现象。它是我国学术思想的重要发展时期。究其原因:①战国时期封建经济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②社会大变革有利于促进思想文化的繁荣。私学的兴盛造就了一批有知识的思想家。③各国纷争的局面促成了思想自由的社会环境。④战国时期处于历史大变革时期,社会矛盾错综复杂,阶级关系出现了新的变化,因此各阶级、阶层针对社会变革的现实发表不同的看法,提出各种方案,宣传自己的主张,于是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这实际是经济基础的变革在上层建筑意识形态领域中的必然反映。
  归根到底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任何阶段的文化必然是此阶段政治、经济的反映。战国时期之所以会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是和当时社会经济、政治的发展变化密切相关的。它是当时激烈的社会变革、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与阶级关系变动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反映。
  思考题:从政治经济两方面分析“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并指出各派主张的思想实质。
  2.墨、儒、道、法各家的代表人物及其思想和主张:
  ①墨子: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思想代表了小生产者(平民)的利益。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尚贤”,他的思想在当时比较进步。《墨子》一书是研究墨子和墨家学派的主要材料。其中记载了许多生产技术和科学知识,反映了战国时期人们对科学的认识水平。
  ②孟子和荀子:他们都是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人物。
  A.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学说,提出“仁政”、“民贵君轻”,他认为“政在得民”。主张给农民一定的土地,不侵犯农民的劳动时间,宽刑薄税。被统治者尊称为“亚圣”。
  B.荀子:①他认为“天有常道,地有常数”,自然界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②他还认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自然界的客观规律不以社会政治的好坏而转移。荀子认为自然界是离开人的意识而独立存在的,其思想反映了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③他还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主张,就是人可以通过主观的努力去改造自然,为人类造福,即人定胜天的思想。
  ③庄子:是战国时期道家代表人物。他继承了老子的学说,并把“道”发展成主观唯心主义,认为世界就是“我”的主观产物。庄子鄙视富贵利禄,痛恨“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的不公平社会现象。但他又敌视社会的进步,反对人的任何作为,他的思想比老子更为消极。
  ④韩非子:是战国时期法家的集大成者。
  A.他认为历史是不断向前发展的,当代必然胜过古代。
  B.他主张不遵循古法,不墨守成规,要按照现实情况,采取相应的政治措施。
  C.他主张“以法为本”来治国,由国家制定法令,向全国公布,除国君外,所有臣
  民都必须遵守。这对于打击奴隶主贵族特权,维护新兴地主阶级的中央集权制具
  有进步意义。
  D.认识:a.韩非子建立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的主张符合当时社会发展的潮
  流。
  b.韩非子主张用严刑峻法统治人民,反映了新兴地主阶级加强封建专制的
  要求。
  c.韩非子的主张,得到秦王赢政的赏识,秦统一后的许多政治措施,都是
  韩非子学说的应用和发展。
  百家争鸣各派观点进行列表比较:
  

名称

代表

重要观点

墨家

墨翟

“兼爱”、“非攻”、“尚贤”

儒家

孟子

“仁政”、“民贵君轻”

荀子

自然界有客观规律、应利用其为人类服务,具有唯物思想

道家

庄子

世界是“我”的直观产物;鄙视富贵利禄

法家

韩非子

“厚今薄古”、“以法为本”,中央集权君主专制

  【思考】:百家争鸣中哪一家的学说对战国时期封建统治者最有用
  百家争鸣中,法家代表人物韩非子的思想对战国封建统治者最有用。战国时期,我国处于奴隶制进一步崩溃而封建制初步形成的大变革时期。另外,长期的争霸战争,给人民造成严重灾难,人民厌恶割据混战,渴望统一。在这种形势下,韩非子提出:历史是向前发展的,当代必然胜过古代,人们应该按照现实需要进行改革,不必遵循古代的传统;主张“以法为本”来治国,法治的对象是广大臣民,除国君外,不论贵贱,一律要受法的约束;主张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国家大权集中在君主一人手中。韩非子的思想既符合当时历史的发展趋势,又符合封建统治者建立中央集权的需要,所以被战国后期最强的秦国所采用。秦统一中国以后的许多政治措施,就是韩非子理论的应用和发展。
  三、繁荣的文学和艺术
  1.文学的成就
  ①《诗经》
  A.《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305篇。绝大部分是西周至春秋中叶的诗歌;
  B.《诗经》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a.风多是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民歌;
  b.雅是西周时期宫廷的乐曲歌辞;
  c.颂是西周时期宗庙祭祀的颂歌。
  C.《诗经》的人文主义精神和现实主义的创作态度,对我国文学的发展有深刻影响,
  在中国文化史和世界文化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
  ②屈原和《离骚》
  A.屈原是我国古代的伟大诗人,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崇高的地位,也是世界文化名
  人之一。
  B.屈原采用楚国方言,利用民歌的形式,开创了诗歌新体裁——“楚辞”。
  C.屈原的代表作是《离骚》,诗人感情真挚、想象丰富,表达了对楚国和人民的热
  爱。
  ③诸子散文
  A.先秦诸子的散文都很出色,对后世文学的发展有深刻影响,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
  重要地位。
  B.先秦诸子的文章各有特色,在文学史上影响最大的是孟子和庄子。
  a.孟子的文风以刚柔相济的辩证见长,他的议论文中善于运用比喻。
  b.庄子的散文文字优美,想象丰富。他的代表作《逍遥游》《秋水》等是古代文学
  作品中的名篇。
  2.艺术
  ①绘画已成为独立的艺术。主要内容有:
  A.长沙楚国遗址出土的做《妇女凤鸟图》和《御龙图》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帛画。
  B.是四川成都出土的战国青铜器“嵌错赏功宴乐铜壶”。壶身上的“水陆攻战图”,
  说明青铜器的装饰已由以前的图案发展为完整的画像。
  ②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出土的整套青铜编钟,是我国古代音乐艺术的瑰宝,说明春秋战国
  时期我国音乐已达到很高的水平。
  四、先进的科学技术
  1.天文和地理
  ①天文学的发展:
  A.天文学的发展与农业生产发展紧密相关,农业生产的发展要求有更准确的“天
  时”,对天文学,特别是对历法的发展是最重要的推动力。
  B.《春秋》记载,公元前613年,“有星李入于北斗”。这是世界上公认的最早一
  次关于哈雷彗星的记录。它比欧洲早六百七十多年。
  C.春秋时期我国历法基本上确立19年7闰的原则。这比西方早160年。
  ②地理知识的丰富:
  A.生产的发展、商业的繁荣、民族的融合,促进了地理知识的不断丰富和提高。
  B.战国时期出现早期地理学著作《山海经》,反映了当时人们对中外地理的认识。
  ③物理学的成就:《墨子》中的《墨经》记载了大量的物理学知识。其中有杠杆原理
  和浮力理论的叙述,还有声学和光学的记载,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物理学的重大成
  就。
  2.名医扁鹊
  ①他是战国时期最著名的医生;
  ②他采用望、闻、问、切四诊法诊断疾病;四诊法奠定了我国中医诊断学的基础,一
  直为中医所沿用。
  ③扁鹊尤其擅长切脉诊断,后代医生把他奉为“脉学之宗”。
  

文化总表

时代

内容

春  秋

战 国

思  想

老子创立道家学派

孔子创立儒家学派

百家争鸣

文  学

《诗经》

屈原的诗

诗子散文

绘  画

 

《妇女凤鸟图》

《御龙图》

嵌错赏功宴乐铜壶

音  乐

 

全套青铜偏钟

天文历法

首次关于哈雷慧星记录确立十九年七闰原则

甘石星经

物理学

 

杠杆原理和浮力原理声学和光学

医  学

 

名医扁鹊和“四诊法”

  【补充材料】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大动荡,为什么能出现文化繁荣的局面?
  春秋战国时期,尽管社会动荡,但文化空前繁荣,这主要是因为:
  (1)这一时期,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生产的发展,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为文化的繁荣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2)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的大变革,即阶级关系剧烈变化,奴隶制逐步崩溃,封建制度逐步形成,社会的大变革促进了文化的繁荣。
  (3)社会的动荡使得思想活跃,百家争鸣,这有利于文化的发展和繁荣。社会的大变革使得许多思想家从不同的角度对社会变革发表不同主张,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当时列国纷争,社会剧变,战争动荡,这些不仅有利于“百家争鸣”的存在,而且使得当时不可能有统一的政治力量去钳制思想,因而思想也就空前活跃。
  (4)社会动荡时期,各国统治者为了在争霸中获胜,纷纷重用有才学之士,一大批文化人被网罗在诸侯、大臣门下,他们为各国的争霸斗争和社会改革出谋划策,这客观上有利于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5)大国争霸,社会的动荡,一方面使得民族融合加快。由于战争,于是出现了空前的民族大迁徙、大交流;华夏族与其他少数民族加强联系,各族之间的地域界线被打破,这有利于各民族文化交流,丰富了华夏文化,促进了文化的繁荣。
  (6)春秋战国时期文化繁荣还有两个突出原因,即劳动人民辛勤劳动的创造和夏商周文化发展的奠基作用。
  如何看待“仁”和“仁政”?
  “仁”的学说是孔子在春秋末创立的,战国时,孟子把它发展为“仁政”。就其目的而言,两者是基本一致的,都希望当权者讲究统治方法,注意缓和阶级矛盾,做到长治久安,从根本上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但两者的政治价值取向不同,前者力图挽救没落的奴隶制,后者则为新兴地主阶级服务。就内容而言,两者一脉相承,其本质都是生产关系的调整。“仁”是较抽象的理论,只是笼统地主张和提倡察民情,惜民力,重德治等,而“仁政”则是较具体的政策,更具操作性,涉及生产关系的三个方面:在生产资料方面,让农民有一定的土地;在产品分配方面,轻徭薄赋,调动生产者的劳动兴趣,在社会关系方面:放宽刑法,舒缓社会矛盾等。
  “仁”和“仁政”对后世影响极为深远。孔孟之道成为我国两千多年封建文化的正统。与“仁政”相对立的就是“暴政”,两者基本构成了一部封建社会的治乱兴衰史。往往在朝代初期,统治者注意吸取前代灭亡的教训,调整生产关系,也就是实行“仁政”,结果社会渐趋稳定、经济文化繁荣发展,甚至出现所谓“大治”、“盛世”局面。到了朝代中后期,“仁政”渐失,“暴政”日显,如土地兼并之风愈演愈烈,赋役繁重等,结果激化社会矛盾,引发农民起义,从而导致朝代灭亡。
  屈原(公元前340—公元前278年)
  是我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他是战国后期楚国的贵族。面对楚国的衰落,他希望革新图强,但是被当权的贵族排挤,遭到楚王的流放。公元前278年,楚国的都城郢被秦军攻破,屈原怀着悲愤绝望的心情,跳进汨罗江自杀。屈原的诗为后代传诵,被译成许多种外国文字,成为中华民族贡献给人类文化的一份珍贵遗产。屈原对自己的祖国和人民的热爱之情是真挚的、深厚的,最后以生命殉国,所以受到人们的尊敬和怀念。据说屈原死于夏历五月五日,后世人们在这天划龙船、吃粽子以示对屈原的纪念。
  战国时期的建筑技术
  战国初期鲁国的公输般,又称鲁班,是一位著名的巧匠。他不但会建筑房屋和桥梁,改进生产工具,而且有许多创造发明。据说他用竹木削制而成的飞鸟,能在天上高飞三天不落。这是人类想飞上天的一种初期试验。传说他还制造了木人来驾驭木车马。后世的木匠尊奉鲁班为祖师爷,称他为“鲁班爷”。
  “司南”的发明
  战国末年,劳动人民在生产实践中,发现了磁石的指南性,利用磁石的这一特性制成一种正方向、定南北的仪器,叫做“司南”。《韩非子、有度》中说:人们怕“东西易面而不自知”,就用“司南”来辩别方向。据考证,司南的样子象一把汤匙,有一根长柄和光滑的圆底,放在刻有方位的盘中。只要把柄轻轻转动一下,静止时长柄所指的方向便是南方。这是世界上最早的指南仪器,后来逐步发展成指南针。
  百家争鸣中的其他学派
  阴阳家:阴阳五行说,是西周时期产生的朴素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它用阴阳的对立和相互作用来说明自然现象变化的原因;用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来说明各种事物的构成。战国时期,形成了一个专讲阴阳五行的学派,人们叫阴阳家。这个学派以阴阳五行观念为基础,加杂一些宗教,巫术和迷信,用以解释他们日常所接触到的一些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形成唯心主义和神学的思想体系。
  名家:由于社会制度发生了根本的变革,旧有的称谓不能适应新的内容,新的称谓又还没有得到一定的公认,因而在意识形态上反映出澄清名实不符的要求,产生了“名家”。其代表人白是公孙龙,代表作为《白马论》、他说马是指的形状,白是指的颜色,而向马是马形加上白色,既不是马,也不是白,所以说“白马非马”。在这里,公孙龙只看到个别与一般之间的差异,并将这种差异绝对化,否认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这就倒向了诡辩论。
  兵家:战国时期兵家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孙膑。他是齐国人,孙武的后代。他继承和发展了孙武的思想,著有《孙膑兵法》。书中认为寡可胜众,弱可胜强;强调进攻战略;强调灵活运用战法;重视城邑的攻取和阵法的运用,是我国一部重要的军事著作。
  农家:据《孟子》的记载,许行是提倡“神农之教”的农家。他领导了一个团体,有几十个人。他们都穿着劳动人民的衣服,以编草鞋,织席维持生活。他主张每个人都应该以自己的劳动果实来维持自己的生活,就是国君也应该跟劳动人民一起劳动,吃一样的饭,不能不劳而获。
  杂家:秦相吕不韦当政时,召集一部分门客给他写文章,编成一部《吕代春秋》。该书揉合了阴阳五行家、道家、儒家、兵家,墨家的部分学说,企图用来作为实现统一的指导思想。由于是各家思想杂凑在一起,所以称为“杂家”。
  纵横家:张仪和苏秦进行合纵、联横活动的游说词,为当时游说之士所佳习,所以合称为纵横家。
  对儒、法、道家思想的综合认识
  儒家、法家和道家站在不同的阶级立场上为封建统治者设计了各具特色的治国思想,儒家提倡德政、礼治和人治,强调道德感化;法家提倡实行法治,强调暴力统治;道家提倡顺乎自然,“无为而治”,三者具有很大的互补性。经过秦、西汉初年的治国实践从正反两个方面证明:在动荡年代,军阀割据,难以用儒家路线实行全国大一统,而法家路线却能收到这样的效果;在动荡结束之初,人口凋敝,生产破坏,应该实行道家无为政治,与民休息,以恢复和发展生产;当国家稳定,走上正常运行轨道之后,不能再实行严刑峻法的暴力统治,而以儒家路线为宜。三者之间表现出了互相融合趋势。到了汉武帝时期,董仲舒以儒家路线为基础,以法家路线为辅助,兼采道家的合理思想,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统治思想的基本格局。从此以后,以儒家伦理道德为中心,以法家的严刑峻法为辅助,以道家权术政治为手段的治国模式基本上符合中国古代的国情,成为历代统治阶级奉行不变的治国圭臬。
  对墨家思想的认识
  墨家的代表人物是墨翟,他主张“兼爱”、“非攻”、“尚贤”。他的思想代表了平民的利益。墨翟生活在战国初期,当时,社会经历着划时代的变革,封建经济初步形成,随着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小生产者的队伍不断壮大,他们深受剥削和压迫,要求摆脱贫困,渴望温饱富裕。同时,各诸侯国为掠夺土地和人口混战不已,生灵涂炭,生产破坏。广大小生产者厌恶战乱,渴望安定。墨子要求人们互爱互利、和睦安定,共同富裕,是符合人民利益的。他反对掠夺战争,谴责战争对生产的破坏,这也是符合人民利益的。墨子提出“兼爱”、“非攻”,企求一个和平安定的环境,发展生产,有利于社会进步,顺应了历史潮流。墨子的这些言论,是祖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是值得弘扬的。
  ,高三历史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教学设计
标签:历史教学方法,高中历史教学方法,历史教学方法有哪些,历史教学 - 历史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