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下五千年,悠悠几千载,古老的华夏文明造就的这片土地上,曾随着解放的暖流,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大团结,也曾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迎来了空前的发展大潮。而今,当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节约型社会、结构化升级等等一系列让国民心弦振奋绷紧神经的字眼一次又一次出现在眼前的时候,一股股自豪幸福的感动伴随着每个国人的爱国情节油然而生。而在今年的“两会”期间,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提出,再一次点亮了人民的心灵。
“荣”与“耻”,这样的词汇似乎距离我们有些遥远,如果说我们并不陌生的话,也好像只有搞爱国主义教育的时候或者特定的情况下,才有“荣”与“耻”的感觉,我想这些感觉通常来自教育的渗透以及传统文化的继承,但在现实中,对于经济文化日新月异的中华大地,给“荣”与“耻”一个权威的标准,提升到主流,这应该是第一次。从某种意义上说,胡总书记提出的“八荣八耻”为世人行事规定了标准,而尤其对于正在文化潮流中搏击又被多元文化层层拍打以至于不失迷惘的当代大学生,更始提出了标准化的要求。
“八荣八耻”是规范当代大学生行为,思想的标准,是全社会的价值观,荣辱观,属于基本的思想道德范畴。作为当代的大学生,首先,要做“有文化、有道德、有理想、有纪律”的四有新人,其次,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当代大学生是中华文化的传承者,他们努力奋斗、艰苦求学,最终目的就是要把个人价值同国家命运联系在一起,同民族振兴联系在一起。为人民服务、为国家奉献,在这个过程中,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则是思想上的必由之路;当代大学生是新时代道德规范的实践者,是新兴风尚的创造者,而对于新生事物,广大青年怎样去伪存真,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则是关系到民族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又一个问题。恰恰,在“荣辱观”的规范之下,这些问题都有了明确的答案。“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提出为大学生确立了远大理想,树立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供标准,环顾四周,生活在身边的大学生面对多元文化的侵蚀,有多少人找不到方向而最终被淹没。比如,大学生心理问题一度成为社会上的焦点;“心理模糊”“心理脆弱”早已耳熟能详,更有甚者把心情低沉,没有理想,在赋予了一个具有时代特质的词汇——郁闷的包装之后,便推向时尚的前沿,竟然被一些人所接受?在一些学生低迷到极端走向人生渊底的一刹那,“国家”“民族”是否有过踪影,“荣”与“耻”,在没有概念化的思维里,可能早已失去了平衡。
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八荣八耻”为我们明确地指出了一个标准。(1)“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的培养提供了标准,“思想道德建设”是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任务,当代大学生思想太脆弱,有太多的前卫元素,他们真的能够衡量何为“美食”何为“毒虫”?如果能总得有个标准吧!现实中,举国上下在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而努力的时候,某些大学生却在论坛上为“踩猫事件”争辩不休。人的思想是受社会影响的,当人们不能辨别荣辱善恶的时候,那些腐蚀的元素就会钻进人的大脑,外因改变内因从而引起质变,对社会造成极大的影响。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提出,将会作为衡量标准,区分善恶、美丑。“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当代大学生文化素质的培养提供了明确的本文来自文秘之音,海量精品免费文章请登陆
《我谈大学生的荣辱观(征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