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一个社会的青年文化发展的健康程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所处的时代的宏观背景。从总体上看,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青年的整体发展演进,就呈现出与国家发展、经济增长、社会进步相一致的基本特征。
回顾改革开放30年来青年对经济、社会改革的政治参与,就大体经历了下列几个阶段:
上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这是第一次思想解放后充满激情的时代。当时中国青年以“老三届”为主体。源于1978年以真理标准讨论为契机的思想解放运动,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观念,为一个民族的复苏和振兴奠定了理论基础。青年无可争辩地充当了思想解放运动的先锋。北大、清华学生喊出“团结起来,振兴中华”、“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这两句口号,反映了当时中国青年要求参与社会、参与改革的热情。
上世纪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初,随着城市改革的全面展开,当时青年关注的主要课题是,如何将个人奋斗与报效祖国统一起来,以实现理想和个人抱负。对人生理想的追求和对社会变革的实践参与,展示出青年关注国家、关注社会的忧患意识以及富有朝气的改革精神。1984年北大学生打出“小平您好”的横幅,表达了青年一代对改革开放路线的积极认同。同时,在改革开放进程中青年也曾经历过迷惘与寻找。
进入上世纪90年代之后,尤其是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开始被广大青年所接受,青年对我国社会发展的总体评价明显变好。90年代中期青年价值取向变化的鲜明特点是:由原来激情式地参与转为务实地参与。
进入新世纪,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极大提高,以80后一代为主体的独生子女全面进入社会并开始“反哺”成人社会。尤其是经历了20xx年的几大公共事件----奥运火炬海外传递受阻、汶川大地震、北京奥运会,不仅使我们看到了可爱、充满希望的新一代,也使青年一代看到国家通过做出符合民意的决策来证明国家对于国民的意义,这很好维系了青年一代对于国家的最大认同。而这种国家与青年之间的良性互动与呼应,使每一个人的自由发展都将被纳入国家发展的视野中,这恰恰是维持社会进步和民族振兴的强大动力。
总之,30年的改革开放,赋予了今日中国青年一代新的品质和特征、新的优势和不足,而价值观的变革也使其成为了独特的一代人。
尽管在一个社会的整个文化系统中,青年文化常常因其鲜明个性而引人注目,但无论其与社会主文化有着怎样的不同,青年文化总是预示着社会发展的未来。青年总是拥护改革并跟着改革者走的,青年是未来社会的主干,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因此,能否充分地认识今日这代新青年,无论对于改革开放30年后的今日中国,还是对于一个不断立于变化与发展中的未来中国而言,都极为重要。
独生子女时代已经到来
任何时代都有独生子女,但是在城市中整整一代人与下一代基本上是独生子女,这无论如何是我们必须刮目相看的新情况。
每一代人的集体记忆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受特定年龄的生活经验的影响的。而青春期和成年早期的记忆体验往往比后来的经验具有更强的影响。因而,一代人共同经历的具体事件,会使他们进入一个“代单元”,从而形成一代青年特定的价值取向和行为选择方式。以社会学代际理论的观点来看,一个独生子女社会的时代已经到来。很多人可能到现在也没有在心理上准备好与整整一代独生子女共事,但是他们已经推门而入。
如今城里的孩子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这是在中国历史上从未有过的新一代,在世界范围可能也找不到先例。他们对“兄弟姐妹”这些词汇只有语义上的了解,他们在家庭中居中心地位,他们已经长大,他们肯定与下一代、上两代人有不一样的地方。自从1980年中国普遍提倡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以来,独生子女家庭的比例越来越高。全国现有3亿多个家庭,已有7000多万独生子女。任何时代都有独生子女,但是在城市中整整一代人与下一代基本上是独生子女,这无论如何是我们必须刮目相看的新情况。而如果要探讨并归纳这一代新青年的特点与变化,人们俗称的“80后”是其中的主体。
80后一代是一个新族群。他们没有统一的豪言壮语,只有各自喜好的发型、五花八门的服饰和不加掩饰的神情。他们不再追求螺丝钉的价值,却要把自己的大脑变成电脑,将新知识不断“录入”。他们生长在一个越来越开放、自由的经济社会里,他们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道德标准、美学趣味、价值追求、时空观念,都与前几代人不同。所以,你不能用旧尺度来量度他们的行为规范,也不能用旧眼光来看待他们的生活方式。否则,你会因为80后身上种种似乎对立却又共存得如此自然的矛盾而深感困惑。比如,80后一代没有父辈那么强烈的进入社会主流的欲望,但紧紧追逐时尚潮流;他们很愿意与众不同引人注目,却又并不介意一种边缘状态,更不大会把一些局部的瑕疵理解为全局性的问题;他们对社会的评价十分积极,对当下这一时代的看法估计远比老一辈乐观;他们思维独立、具有批判精神,市场经济意识和竞争意识都很强,但在具体的工作中,通常不会有太强的权力欲,愿意在一些具体的岗位上做一些具体的工作,喜欢简单的人际关系。除此之外,接受新事物的意识和能力非常强,有较强的公民意识、平等意识、环保意识、契约意识,相信事实、做事认真、有原则等,都可以说是这一群体身上的闪光点。
当然,在肯定当代青年发展的合理性和优势的同时,我们也要客观地看到独生子女一代青年身上存在的明显不足。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一份调查显示,这一代青少年一是缺乏面对生活中的困难艰苦奋斗的勇气和忍耐力,心理比较脆弱;二是显示出较强的攻击性,喜欢公开批评他人、情绪波动较大;三在勤俭节约、生活能力和劳动习惯方面存在一定缺陷。此外,在他们中间,有的对传统价值和道德资源认知度较低;有的尽管遵奉公共伦理行为,却又存在着一定的“知行不一”倾向;还有部分独生子女在自我接纳上存在障碍,15%左右的新新人类不满意自己的健康、性格、相貌和外形,11%的孩子感到自卑。据统计,独生子女最具代表性的感情体验是孤独和心理压力增大。大约只有三成的孩子能“经常感到学习的快乐”、“总想弄懂不明白的问题”、喜欢所学的科目,49%的人感到一定程度的压力。相当一部分青少年认为自己的童年“幸福而不快乐”。
价值观变化下的未来
随着社会化程度的进一步加强,独生子女一代中的大多数将努力使自己的选择与社会规范要求不发生正面冲突,逐步走自我实现与服务社会相统一的明智之路。
那么,以上种种特征将意味着怎样一幅青年未来发展的图景呢?关键要看这一代青年的价值观。根据全球青年价值观变化趋势和中国改革开放、社会发展的目标,中国青年价值观未来发展呈现出如下走势:
第一,从时空的角度来看,当代中国青年的价值结构具有“时空压缩”的特点,即在当代中国青年的价值结构中,传统、现代和后现代这三个不同的东西,已压缩到同一时空之中。一方面,传统价值观中的一些因素并未如某些学者所预期的那样,随着现代价值观的兴起而消失,而是与现代价值观同时并存于青年的价值结构之中。比如,有研究结果显示,在个人生活方式上,中国青年人表现出强烈的个体本位取向,最理想的生活方式明显地属于个体本位类型。但与此同时,在政治与社会生活领域,他们仍然保持着明显的集体取向,大多数青年人表示愿意为国家做贡献。此外,在对待中西文化的态度上,同样是一种双重结构:既接纳西方文化,又对传统文化持认同态度。另一方面,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互联网在中国迅速发展,尽管我们还处在现代化进程之中,但发达国家在高度现代化之后才出现的后现代价值观,比如对以物质因素为特征的“生存因素”和以各种非物质因素为特征的“发展因素”同等重视、怀疑科学万能、支持环保、珍视友谊、重视闲暇等,在当代中国青年中业已出现。
,在上海青年理论学习年会上的演讲《在上海青年理论学习年会上的演讲》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