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 数学 英语 物理 化学 生物 历史 地理 政治 中考 高考 阅读 句子 科普 评语 计划 总结 诗歌 竞赛 教育学习 | 作文大全 | 试题课件 | 诗歌大全 | 百科知识 | 文书写作
当前位置:轻松教学网范文写作各类材料整改措施科学发展观推进经济发展措施

科学发展观推进经济发展措施

我要评论(0) 字号:T T 01-01 15:15:39   浏览次数:345  栏目:整改措施
标签:安全整改措施大全,整改措施报告,http://www.qingsong8.com 科学发展观推进经济发展措施,

  二、经济增长与发展的关系

  从本原上说,人类社会发展追求的终极目标是生活质量的提高。为了提高生活质量,人类必须不断推动经济增长。在经济日益全球化的今天,发展中国家如果没有经济增长,或经济增长速度很慢,这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必然是弱小的,国民就会面临低生活水平和高失业率的困扰,社会难以稳定,在国际竞争中就没有地位,就会处于落后挨打局面。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将工作重点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我们党在总结了人类历史发展规律基础上提出来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总原则。这是我们在新的战略机遇期需要继续坚持的基本方针。

  但是,经济增长是否一定带来生活质量的提高呢?这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收入分配是否均衡和公平;二是以什么方式实现经济增长。

  从收入分配来看,如果经济增长的成果主要被一部分人分享,其他人分享很少,则会导致人们的生活水平差距拉大。如果这种状态长期持续,人们的生活质量差距就会越来越大,导致极大的社会不公平,这将会导致社会不稳定,最终使得每个人的生活质量都下降,形成有增长而无发展的结果。

  从经济增长方式来看,传统的经济增长总是以资源消耗、污染物排放和生态损耗为代价的,即在经济增长使人造物质财富增加的同时,资源和生态环境被消耗和破坏,这将会普遍降低人们的生活质量,形成没有发展的增长。这种增长是不可持续的。

  科学发展观的一个重大创新正在于它把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作为核心内涵,解决了要发展、为什么发展和怎样发展的重大问题,明确了增长与发展的关系。

  三、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涵与“五个统筹”

  科学发展观不排斥经济增长,它的核心内涵是按照科学规律,以求真务实的精神,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地推进经济社会更快地发展。它要求我们改变过去以单纯追求经济增长为目标的发展观。这是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的五大趋势所决定的。因此,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首先必须继续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不是偶然的。到*年,按现行汇率计算,我国经济总量已经达到了世界第七位,13亿人口平均初步达到了小康生活水平,这是了不起的奇迹。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在经济总量不断快速上升的同时,也出现了一系列新的问题。例如,城乡之间和地区之间的绝对和相对收入差距都进一步拉大了;生态环境受到了严重的损害;资源的储备日益减少;国民经济对外贸和国外技术的依赖程度在提高。*年我们消耗了世界钢铁总产量的30%,世界水泥总产量的40%,世界煤炭总产量31%,实现的GDP却仅占世界的4%。这表明,我们的经济增长的成果分配和使用存在着不公平,效益不高。无论从稳定社会发展的角度看,还是从资源与生态环境制约的角度看,这种增长都是不可持续的,增长与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因此,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五个统筹发展的新的经济社会综合发展战略。目的就是要解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积累的各种矛盾。五个统筹实际上是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内涵,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完善的具体体现。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社会主义内核,不仅仅体现在所有制上,更应该体现在分配的公平和社会的和谐方面,解决好市场不能解决的公共资源保护和利用的外部性问题,对市场失败的领域进行调控,处理好局部与全局、人与自然、国内与国际、经济与社会的关系,追求人口、资源和环境的综合协调,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而效率问题则可以留给市场去解决。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原理也就在于此。

  过去我们关注的地区差距和城乡差距主要以人均货币收入的高低为指标,而对贫困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关注不够。实际上,越是贫困的地区生态环境破坏越严重,其后果存在着自然扩散和乘数效应。因为贫困地区的生态破坏和环境恶化最终也使得发达地区的自然灾害增加、环境恶化,从而造成连锁反应,使国家的总体财富减少。在科学发展观下推进五个统筹发展,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

  四、发展循环经济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个重要途径

  落实科学发展观需要建立相应的制度框架和组织结构,需要有相应经济社会运行机制和技术经济范式。也就是说,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找到其基本载体和有效途径。在科学发展观下的五个统筹发展的内涵中,经济和社会、区域、城乡、国内外四个方面的统筹发展实质上都是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而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则是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但其背后也是人与人的关系,实际上是在自然规律限制下的人与人的关系。因此,我们必须从人与自然两个角度探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可能性。

  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需要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推进技术经济范式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拥有量少,生态环境具有多样性但整体上比较脆弱。未来一个时期内,我们的经济正处于大众消费时代,对物质产品消费的需求将会高速增长。这就决定了我们必须走资源消耗少、污染排放少的经济发展道路。我们必须在不断减少单位产出的资源消耗基础上,最大限度地推进资源的循环利用,最大限度地降低污染的排放强度。这要求我们必须通过制度创新,综合运用法律和行政手段,并与市场的价格机制相结合,重新塑造一种资源节约污染少型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这种发展模式要求我们推进技术创新,加速开发循环利用资源的低成本的生产技术体系,加速开发低成本高效率的污染治理技术体系,加速开发生态保护和恢复的技术体系。循环经济模式是实现可持续发展客观要求,因而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主导技术经济范式,是科学发展观在经济发展模式上的具体体现。

  事实上,区域、城乡、经济和社会、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协调也要求发展循环经济。比如,我们不能把发达地区和城市地区的污染产业转移到落后地区和农村去。同样,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可以使我们能够学习和应用人类一切优秀的知识,最大限度地利用国外技术、资源和市场,最有效地利用国际分工,提高经济发展的效率。

  对于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来说,人与自然和谐是基础,以区域、城乡、经济与社会统筹发展为内涵的社会公平和谐是目标,内外统筹是手段。发展循环经济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重要出路。它可以将人口、资源和环境三者有机地统一起来,防止“环境贫困”,从而在更高的层次上推进社会公平,缩小生活质量差距。因此,发展循环经济是从经济发展模式方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个重要途径。

  五、在我国大力推进循环经济的可行性

  目前一些同志对于在全国范围内发展循环经济的可行性存在一些疑虑。他们认为,按照循环经济要求发展经济必然要增加企业成本,可能会导致大量小企业,尤其是落后地区的小企业倒闭,引起更多的失业;同时也将会降低国内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价格竞争力。这些担心是客观存在的。在很多地区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增长的矛盾确实已经十分尖锐。

  但是,我们必须看到,目前忽视生态环境保护,单纯追求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已经走到了尽头。我们必须深刻反思并做出抉择,是继续原来的经济模式去追求暂时的增长和就业,而后发生生态环境和健康危机,还是通过模式转换,放弃短期的表面物质追求,通过创新来推动可持续发展。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科学发展观推进经济发展措施
标签: 科学发展观  整改措施,安全整改措施大全,整改措施报告,各类材料 - 整改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