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优化社区服务,便民暖人心。认真抓好下岗职工再就业登记和优惠证的发放工作,开展社区劳动就业职业介绍,帮助800余名城镇居民、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各社区都成立了服务机构,为居民提供各类服务,如凤翔社区成立“社区服务联动中心”,下设义务帮扶、家政服务、家电维修、社区卫生、调解治保、社区志愿等6个小组,有具体服务项目及联系人、联系电话,实行全方位、全天候服务,成为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
(五)突出“四项内容”,开展乡镇竞赛,在提高文明村镇创建水平上求突破
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组织开展创建文明乡镇竞赛活动,逐步形成以城带乡、以乡带村和以村连户、以户促户的创建新格局,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取得了新的成效。
1、抓规划,建新村,美化生活环境。按照“新建有规划,改建有标准,整治有成效”的要求,加强农村规划、建设和管理,有条不紊地抓好新村建设、旧村改造和配套设施建设,重点整治乡镇政府所在地的占道经营、占道堆放和车辆乱停放问题以及村部的脏乱差问题,农村的环境面貌明显改观。3年来,投入新村建设资金1000多万元,新增住房面积5万多平方米,全县80%的集镇得到改造,每个行政村都有1至2个新村建设点。
2、抓服务,解忧困,密切干群关系。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深入开展“下基层、访群众、抓落实、促发展”主题实践活动,县直部门挂乡包村活动和各级文明单位与特困家庭结对济困活动,做到法律、政策、理论、道德、信息、科技、文化、卫生和资金等九个方面进村入户。各级领导和广大干部深入基层、深入一线,帮助农民解决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增强精神文明建设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县处级领导实行“八个一”(挂好一个乡镇、扶强一个村、联系一家企业、抓好一所学校、帮扶一个困难户、扶大一户个私经济、抓实一个重点项目、培育一个先进典型)工作责任制,确保帮扶责任制的落实。县直各部门每年挂包一个村,积极为村民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各乡镇干部实行记“民情日记”制度,把帮助农户解决实际困难作为干部日常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并经常性开展学习交流,受到广大农户的欢迎。
3、抓竞赛,促创建,树立文明新风。全县各级成立创建活动竞赛协调小组,定期召开协调会议,组织开展观摩活动,实地督查指导,确保创建工作落实。把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作为“一把手”工程,明确各乡镇党委书记、村党支部书记为第一责任人,做到一级抓一级,一级带一级,层层抓好落实;把抓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实效与乡镇干部工作业绩挂钩,列入干部的考核内容,进一步健全组织领导机制、齐抓共管机制和检查督促机制,全县上下形成了强劲的工作合力。各乡镇围绕创建文明乡镇竞赛活动的总体要求,立足实际,确立主题,以创建文明乡镇、文明村、文明户活动和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为载体,深入开展以“六提倡六反对”为主要内容的移风易俗活动,呈现“诚实守信”、“庙会新风”、“祠堂新貌”、“尊老敬贤”的良好社会新风尚。
4、扬优势,重生态,建设生态经济强县。结合县委建设“生态经济强县”的发展战略,围绕创建“绿色生态文明带”和文明路带建设目标,大力发展绿色生态农业、特色效益工业、生态城镇、生态旅游,实现生态与经济的良性互动。一是突出生态特色,推进农业产业化。大力发展苗木花卉、烤烟、豆腐皮、水果“三蜜”(蜜雪梨、特早温蜜、水蜜桃)、畜牧水产五个重点产业,打“生态牌”、走“绿色路”。二是突出生态环保,推进新型工业化。坚持开发与保护相结合的原则,突出培育壮大氟化工业、林产工业、轻纺服装三大工业产业集群和农副产品加工、矿产品加工、建材、机械加工等一批优势产业,不断提升产业发展水平。三是突出生态和谐,推进城市园林化。按照做大做强做优中心城镇的要求,大力实施“小县大城关”战略,实现美化、绿化、亮化三同步,着力把县城建设成为“设施完善、生态优良、风光秀丽”的生态园林型城市。四是突出生态休闲,推进旅游产业化。省级风景名胜区九龙湖景区正式开业,温泉休闲旅游开发加快推进,省级温泉地质公园即将申报成功,景秀园林公司绿化苗木基地、嘉德冷泉休闲中心等绿色生态旅游项目稳步推进,省级大丰山森林公园、,办结率95%,给予效能告诫8人次,诫免教育1人,内部通报批评9人,责令取消收费5项,清退违规收费3万元,推进了机关效能建设和纠风工作的深入开展。如县工商局以“服务人民、奉献社会”为宗旨,在注册大厅、“12315”投诉台和基层工商所(分局)等窗口单位推出“三零”(沟通“零距离”、国家政策“零保留”和服务“零投诉”)服务,热心为群众提供优质便捷服务,取得显著成效。工商局在为元生花卉公司、福仕公司办理有关证照时,优质高效,赢得客商好评。县国税局设立流动“办税服务厅”,把困难留给自己,把方便送给纳税人,为纳税人提供优质、高效、便捷的服务。县交警大队在开展“流动车管站”、“送证上门”等便民服务的基础上,又推出了“**县农村摩托车挂牌临时dai办处”的做法,使农村群众不出家门就可以办理摩托车挂牌手续,农民朋友将不再为进城办理摩托车挂牌浪费时间和路费。这一经验做法,《福建日报》和《中国警务报》、《人民公安报》分别以“农村车管站真好”和“乡村车管所”进行了报道。
(七)打造“六块品牌”,利用典型辐射,在整体推进上促发展
加强对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引导,积极改革创新活动载体,着力培育典型,积极培育和打造出“山海协作”、“诚信建设”、“庙会新风”、“祠堂新貌”、“村会协作”、“尊老敬贤”六块“创建品牌”。
1、开展山海协作。20xx年以来,根据省文明委安排,我县与泉州市鲤城区开展结对共建,并取得明显成效。一是健全共建机制。20xx年,成立区域共建领导小组,签定《结对共建区域意向书》,制定创建活动实施方案,开展结对共建山海协作、共同发展活动,取得了初步成效。20xx年又签订《关于进一步拓宽结对共建领域,建立全面合作关系协议书》,形成全面合作关系,促进双方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和共同繁荣。20xx年,双方就如何进一步加强精神文明共建,拓宽合作领域,建立健全结对共建机制等区域共建框架方面进行了讨论。二是共建文化设施。根据我县社会事业发展的切实需要,筛选一批宣传文化设施,作为双方共建项目,按年度认真组织实施。20xx年,鲤城区捐助55万元建设的**龙津广场和县医院门诊大楼两个共建项目,均已投入使用;20xx年捐助55万元用于建设**一中学生公寓和县体育中心项目,其中,**一中学生公寓已投入使用,县体育中心作为20xx年续建项目。20xx年又捐助60万元用于建设县体育中心、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县宣传文化中心等项目,目前县体育中心正在建设中,另二个项目已完成图纸设计。这些共建项目的实施,使我县宣传文化阵地建设得到加强。三是强化基层共建。选择一批省、市文明单位、文明村镇、文明学校,本着自愿结对、互助共建的精神,与鲤城区选定单位开展基层结对共建活动,交流创建经验,提高创建质量。如泉州七中与**一中开展共建活动,双方定期开展教学观摩活动,泉州七中还向**一中赠送5万多元的多媒体教学仪器,增进共建友谊。四是发挥特色优势。在共建过程中,我县充分发挥苏区特色和生态优势,积极为鲤城区开展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等活动提供帮助;同时,利用鲤城区地处沿海、经济发达、思想解放、信息资源丰富的优势,促进我县的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
,创建省级文明县城工作情况汇报《创建省级文明县城工作情况汇报》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