谋思路 求发展 全面开创劳动就业工作新篇章
——XX市劳动就业20xx年工作总结及20xx年思路
省厅:
20xx年, 市劳动就业再就业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亲切关怀下,在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的正确领导下,不仅得了省劳动保障部门的积极指导,而且赢得了全社会的参与和支持,特别是通过全市各级劳动就业服务机构的不懈努力和创造性工作,使我市的就业和再就业工作取得长足发展。一年来,全市实名制就业再就业60450人;安置就业困难对象就业再就业4326人,其中安置“零就业”家庭成员就业再就业1004人,实现“零就业”家庭动态为零;组织劳动输出就业12817人,实名制培训下岗失业人员11744人,实名制培训进城务工的农民工14069人,组织创业培训2133人,1089人通过创业培训创办了小企业,带动4183人就业和再就业,扶持创业带头人267人,带动2685人实现了就业和再就业,核发小额担保贷款1137万元,支持536人实现创业式就业;失业保险参保总量252999人,审批、认定“4050”人员灵活就业10575人,核发社会保险费补贴1495万元;接收管理享受失业保险待遇的失业人员5660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1%。这是一组令千家万户倍感幸福的数字,这是一组令人感怀的数字,更是我市实施民生工程所取得的重大成果。其背后不仅体现了我市各级党委、政府不遗余力、实事求是工作之道,而且再现了一支秉承劳动者乐业为天职,不辞辛苦、努力拼搏,有着高度责任感和事业心的劳动就业服务职工队伍的风彩。
一、20xx年工作回顾
国计为了民生,国计围绕民生,民生之要,就业第一。回顾一年来我市劳动就业工作,倍感欣慰。全市各级劳动就业服务机构紧紧围绕“构建和谐家乡”这一发展主题,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坚持“以人为本”,以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破解“零就业”家庭成员就业难点和强化服务能力建设为主线,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不仅实现了“十一五”良好开局,而且就业再就业工作亮点纷呈。
(一)围绕中心,完善体系,积极履行就业服务职能
一是建立目标责任体系。市委、市政府将统筹城乡就业工作作为政府“民生工程”十项之首,纳入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和20xx年度工作计划,同时,将与省政府签订的目标责任状,进行量化,分解到各县区,实行一把手负责制,纳入领导任期政绩考核之中。各县区结合本地区经济发展实际情况,将指标层层分解,重点明确“零就业”家庭随时产生随时安置,实现了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履行促进就业工作职能。二是完善就业信息体系。市、县(区)、街道(乡镇)、社区四级就业服务信息网络的开通,标志着就业服务步入信息化。通过信息网络、新闻媒体等多种形式,全方位、多层次、广覆盖的就业服务信息发布,满足了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对就业服务需求,而且实现了就业服务人性化、信息化,同时使就业服务职能向更宽的领域延伸。三是强化公共就业服务基础体系。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就业服务基础建设,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全面建设公共就业服务基础建设。目前,我市以公共职业介绍机构为主体,社会职业介绍机构为补,综合性与专业性相结合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全面建立。市、县(区)、街道(乡镇)、社区四级公共就业服务场所总面积8250平方米,5个市、县(区)级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中心、57个街道(乡镇)、163个社区的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所(站),全部实现“七统一”,就业服务平台的就业服务基础效能充分显现。四是建立管理服务体系。市政府将就业管理转变就业服务,在服务中实现管理。20xx年又投资50万元对市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中心的服务窗口进行二次改造,并按一台七区的功能标准进一步完善,开设职业指导、信息发布、政策宣传、职业技能测试、劳动保障事务代理、劳务派遣、创业项目对接、就业困难对象援助、农民工、退伍军人、大学生就业专项服务、“4050”灵活就业社保补贴认定、失业金领取等二十项服务、十八个窗口。规范服务标准,统一服务制度,简化服务程序,市场化公共就业服务功能得到充分发挥。五是构建城乡统筹就业体系。我市于20xx年9月份成立了城乡统筹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了城乡统筹就业联席会议制度。建立城乡就业一体化管理体系,打破人为就业限制、建立平等竞争就业工作机制。同时,建立就业备案、失业登记制度,用人单位招用农民工与招用城镇劳动力统一流程、统一方式、统一保障。城乡一体化就业格局基本建立,就业结构发生积极变化。
(二)完善机制,创新方式,激发就业再就业工作活力
一是建立普惠制就业培训激励机制。我市在促进就业工作的同时,加大劳动者技能培训工作力度,坚持培训与就业相结合、培训与市场相结合的原则,整合职业技能培训资源,注重高级技能人才的培养,大力实施普惠制就业培训工程。加大普惠制就业培训资金投入力度,建立了普惠制就业培训激励机制。对42家培训机构培训的下岗失业人员,进城务工的农村劳动力,给予培训费补贴,支持培训费补贴722万元,进而调动办学机构开展培训积极性。创新了普惠制就业培训机制,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了积极贡献。二是建立“零就业”家庭就业援助长效机制。我市为了切实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就业再就业问题,建立了“零就业”家庭成员就业长效机制,并按照属地化原则细化“零就业”家庭成员就业援助工作任务。“长效机制”不仅明确了援助时限,而且制定了企业招用“零就业”家庭人员就业鼓励政策,同时对已安置就业的“零就业”家庭成员进行动态跟踪管理,随时掌握“零就业”家庭成员就业状况,确保“零就业”家庭成员的就业再就业稳定性,促进我市经济持续发展和社会和谐。三是政策机制不断完善,政策拉动就业效能充分释放。我市结合新一轮再就业扶持政策,在国家、省政府政策框架内,对提高收费减免额度、强化收费管理、明确减免最高限额、扩大税收减免范围等政策的制定更具针对性和可操作性,让政策向百姓让利。同时,我们针对不同群体在不同时期的就业需求,积极组织开展了“再就业援助月”、“春风行动”、民营企业招聘周、“入户调查回访”、“零就业”家庭就业援助、“大学生就业援助月”等专项活动,推进新一轮再就业扶持政策。12月末,我市城镇期末实有登记失业人数为13774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1%,比上年末下降0.1个百分点,就业总体趋势较为平稳,政策促进就业效能彰显。四是市场化导向就业机制不断成熟,就业结构呈现良好态势。我市在加大接续产业发展的同时,注重发展和扶持劳动密集型、服务型等就业吸纳能力强的中小型企业,开展全民创业活动,鼓励和扶持个体、私营经济快速发展,创建工业园区,吸引外商投资企业快速发展,经济结构的调整不断拉动就业持续增长。就业形式日益多样化,非全日制就业、弹性就业等就业形式被求职者所接受,社区服务中心、商业服务实体、小区保洁、保安、护绿、物业管理、家政服务等社区服务岗位被求职者看好,实现了劳动者广泛就业。在劳动者广泛就业的同时,劳动力资源市场化配置基础作用得到了充分发挥,一年来,仅市中心劳动力市场共组织招聘洽谈会113次,提供就业岗位28782个,进入市场求职者33080人次,11413人通过市场实现就业,市场成交率为34.5%,开展职业指导4263人次,接待政策咨询8287人次。五是劳务输出扶持机制逐步建立,劳务派遣趋于成熟。我市为缓解本地区就业压力,面对两个市场积极开展劳务协作,发展劳务经济。20xx年,通过韩国土建、日本研究、中东管道安装、南京餐饮、北京建筑等劳务协作项目,组织输出劳务人员12817人,创造劳务经济9228万元。“盘锦管道工”、“盘锦服务员”等品牌已有名气。六是失业调控得到不断加强,失业保险预警机制逐步完善。强化失业保险个人缴费记实、扩大失业保险覆盖面,建立失业保险预警机制,控制失业源头,规范企业裁员行为,控制企业裁减人员进入失业保险的规模。通过采取调控措施,把握裁员的规模和节奏,有效控制失业率在接收失业人员过程中规范操作,将享受失业保险待遇人员控制在财力所能承受的幅度内,并实行动态管理。
,2017年xx市劳动就业2017年工作总结及2017年思路《2017年xx市劳动就业2017年工作总结及2017年思路》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