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是一个集老区、山区、库区、穷区和自然灾害多发区于一体的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全县总面积4948平方公里,是湖南的第三大县,辖30个乡镇1180个村(居委),总人口96万人,其中贫困人口26.48万人。第一轮共确定整村推进村53个,其中省直机关扶持2个,市直机关扶持15个,县直扶持36个。今年来,我县以整村推进贫困村为主战场,坚持以实施产业化扶贫为重点,以增加贫困人口收入为核心,全年共投入扶贫资金4692万元,其中争取上级财政扶贫资金851万元,信贷扶贫资金2900万元,部门投入941万元。完成了2所乡镇卫生院扶持,扶持贫困农户新建家用沼气池705口,新建节柴灶983座,受益人口达6万多人。完成培训21000多人次。通过扶贫开发,全县共减少贫困人口10544人,特困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430元。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实施产业扶贫,增强经济实力
抓扶贫必然要抓经济,抓经济必然要抓产业,推进扶贫开发进程,关键要推进产业发展进程。县委、县政府在整村推进工作中,坚持“政府引导、资金扶持、典型带动、整体推进”的扶贫思路,把发展种养加工业、农村实用技术培训与整村推进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大力开展产业扶贫,以支柱产业支撑贫困村经济发展,提高了贫困村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能力,构筑了稳固的返贫防御体系。
1、坚持分类指导,选准产业重点。贫困村所处的区位、自然条件和资源分布各有不同,发展产业必须从实际村情出发,立足资源优势,因村而异确定发展重点。为此,我们组织农、林、水、牧等专业技术人员,在深入实地调查研究、充分评估论证、听取群众意见的基础上,依据各地的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逐村制定了系统、科学的产业发展规划。如我们在柘溪库区贫困村重点扶持发展渔业和茶果业,在前乡片贫困村重点扶持发展烤烟、药材和特种养殖,在坝下片贫困村重点扶持发展楠竹和畜禽养殖。
2、推进基地建设,壮大产业规模。基地建设是产业发展的基础。我们按照“协会+基地+大户+贫困农户”的模式,通过扶持协会、小区、基地和大户,带动贫困农户发展专业生产和经营,整体推进规模产业基地建设。今年来,全县各定点扶贫村共有0.6万人建立了种养基地,共开发山地1.72万亩,开发水域0.16万亩,发展楠竹基地0.25万亩,发展生猪10万头、牛5万头、羊5万头、家禽100万羽,达到人平养殖1头猪的规模。东坪镇大埠村今年共发展牲猪1800多头,实现养殖收入100万元,人平增收180多元。
3、培育壮大龙头,增强带动能力。扶持产业龙头是产业发展的关键。龙头活,则产业兴。今年来,我县累计投入资金2000多万元,扶持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目前全县已发展以绿色食品、茶叶、水果、竹木、畜禽等为重点的农产品加工企业479家,专业技术协会、合作社等农民专业合作组织48家。湖南阿香果品公司联系柑桔基地1.9万亩,辐射柘溪库区24个贫困村、1.5万贫困人口,社员年收入达6900元。木子养殖合作社将58户养殖大户联合组建成“集团军”,年出栏生猪3万头,鸡21万羽,年产鲜奶130余吨,年产值达1.5亿元,带动周边村组1200多户贫困户户平增收800多元。
4、强化科技扶贫,提高开发效益。为提高产业扶贫的质量和效益,今年来,我们按照“产业扶、信息引、智力助”的工作思路,不断加大科技扶贫力度,引领农民走上致富之路。一是以重大项目带动良种良法的推广。在53个贫困村先后实施了优质三元杂交猪、优质天然茶叶、优质绿色水果、优质库区鱼的“四优”工程建设,先后培育和引进了品优、产高、市场前景好的“XX红”柑桔、美国斑点叉尾鱼回 、俄罗斯鲟、三元杂交猪等一批优良品种。二是狠抓农产品质量管理。目前全县有14.7万亩农产品获得国家和省级无公害农产品和绿色食品产地认证,有“阿香”柑桔、“力田”食品、“宏辉”薯条等25 个农产品获得无公害农产品和绿色食品产品认证,全县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生产总量达3万吨。
二、创新工作机制,形成工作合力
今年来,县委、县政府始终把整村推进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坚持以扶贫开发统揽农村工作全局,进一步建立健全工作机制,整合资源要素,确保整村推进工作取得实效。
1、加强组织领导,完善责任体系。一是强化领导。县里成立了由县长任组长的扶贫开发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事机构,制定了工作规划和方案。领导小组每季度召开一次例会,专题研究扶贫开发工作,及时解决工作中存在的各种问题。每名县级领导干部联系一个条件较差、情况较复杂的特困村办点,带头调查研究,帮助解决实际问题。今年县级领导共创办示范基地16个,帮助驻点村解决重大问题73件。二是强化责任。县委县政府将整村推进工作列入全县目标管理考核内容,专门制订下发了工作责任制,各驻村扶贫后盾单位一把手和乡镇分管领导与领导小组分别签订了目标责任书。我们要求,县直各驻村扶贫后盾单位要把驻点村作为本单位的二级机构来对待,一把手每季度至少听取一次工作情况汇报,全年到驻点村指导工作不少于4次,分管副职每月至少到驻点村指导工作1次。目前,全县整村推进工作以县为中心、县乡(镇)党委书记为第一责任人、各后盾单位一把手为直接责任人的责任网络已经完善,主管领导全面抓、扶贫部门包村抓、业务部门协助抓的工作机制已经健全,形成了县乡(镇)村三级联动,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局面。三是强化督查。我们规定,各工作组每月向县扶贫开发领导小组汇报一次工作,每半年书面汇报一次工作情况;县政府每半年召开一次工作讲评和经验交流大会,鼓励先进,鞭策后进。同时,建立和落实了定期回访和跟踪管理制度,要求联村单位一定两年不脱钩,工作队撤队不撤点,撤队后定期回访,继续从技术、信息等方面进行扶持;要求各乡(镇)党委对特困村实行跟踪管理,发现问题及时纠正,以巩固和发展整村推进成果。
2、转变扶贫方式,提高工作实效。根据XX实际,我们积极探索整村推进工作方式,致力提高扶贫开发的成效。一是注重“造血”扶贫。“扶贫先扶志,治穷先治愚”。“在“输血”的同时必须启动脱贫内力,增强贫困村民自身的“造血”功能。在工作中,我们下大力气深入做好群众思想工作,引导贫困群众转变观念,消除“等、靠、要”思想,坚定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信心。同时,采取举办培训班、专题讲座、发放资料、请专家现场指导、外出参观学习等方式,帮助村民开阔视野,了解信息,学习掌握先进实用农业技术,提高致富能力。今年来,我们累计投入技术培训推广经费150多万元,完成培训21000多人次,其中参加省扶贫办组织的贫困村科技骨干培训班3期,输送学员63人;县级举办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班4期,培训人员761人次;输送学员到益阳市参加省扶贫办统一组织的贫困村劳动力转移技能培训班2期,培训人员279期。并在县里的职业学校举办劳动力转移技能培训班1期,培训学员78人次,贫困村50%以上的农民至少掌握了1—2门适用技术。同时,大力实施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共举办贫困村劳动力转移技能培训班9期,使600多名贫困村青年实现异地就业,贫困村共输出剩余劳动力1100人次,实现收入400多万元。二是注重全社会扶贫。整村推进是一项涉及方方面面的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力量联手扶贫。为此,我们强化了部门包村制,全县共有117 个单位36个工作组参与扶贫。各包村单位在机关经费相当紧张的情况下,仍挤出资金725万元、物资折款245万元投放到各驻点村;有800多名科级干部与特困户实施“一帮一”结对帮扶。同时,我们还注重发挥贫困群众的主力军作用,使贫困群众由被动接受扶持到主动参与开发,变“要我脱贫”为“我要脱贫”。三是注重集中攻坚扶贫。首先是突出抓资金统筹。将财政扶贫资金、以工代赈资金和交通、水利、民政等部门的扶贫项目资金“捆绑”使用,统筹安排,向特困村倾斜,不撒“糊椒面”。今年来,全县各级各部门累计投入到特困村的资金达1000余万元。其次,突出抓整村推进。在驻点村的布局安排上,我们改变过去那种全面铺开的做法,积极实施整村推进战略。通过整合资金、集中力量,从根本上加快改变特困村的贫困状况。再次,突出抓项目建设。今年来,全县共新修、维修公路85公里,兴修水利工程150处,新增旱涝保收面积50亩,架设农村电网83千米,完成人畜饮水工程74处,帮助5000人解决了饮水困难,发展沼气505户,这些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实施,为驻点村群众快富、久富、稳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017年度扶贫开发工作总结》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