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天晚上,*迈进了父亲的家门。他说服了父亲。父亲说:"行,我这就去动员你叔叔大爷们。"把大棚建在哪儿?他选址在与杨家窝铺村蔬菜棚区毗邻。他认为,只有借势成规模,实行联片经营,才有市场、才有销路。可这荒芜的地块却是本村的坟地。
"*要挖祖坟!"这消息在村里引来争议,遭到很多人反对。*又一次迈进家门:"爸,咱们先把我妈的坟迁出,带个头"。父亲一时语塞,老伴死了不到三年,现在迁犯忌讳。半晌,父亲说:"成钧,可不是你妈一个坟,你爷爷、你太爷爷的尸骨都在那儿!""爸,人死如灯灭,埋在那儿冷清又占地。把骨灰放在骨灰堂里,想祭奠时上骨灰堂有多好"。
父亲点了点头。接着他又陪父亲到本家亲属家去说服。以后,又同于福志将迁坟的事通知在县里工作的有关领导,得到县民政部门的支持。尽管一场迁坟的风波平息了,可*还是掏自己兜,给迁坟困难户们垫了上千元火化费。迁坟让地总算有了眉目。始料不及的是,原来报名建大棚的30户中有7户打了退堂鼓。
而此时,他已同农业站的同志将大棚总体设计完成了。现在有7户不干了,他没有责怪群众,而是认真思索原因。他说,群众对新生事物还不认识的时候,我们不能责怪他们。群众不信任我们干部,说明我们过去有失于民,同干部在思想上有堵"墙"。打通这堵"墙"的关键,是我们干部要把心交给他们,用实际效果来说服引导他们。于是,*把攒着买楼房的钱投资承包6个大棚。
20xx年,蔬菜大棚见到了效益,很多棚收入上万元。直到此时,才有人把他承包的大棚以三期付款方式买去。百姓们清楚,*垫钱投资建大棚,出让时又将政府补贴返还农户,自己里外相抵倒赔8000元。*从中感悟到,群众能不能得到实惠,只有这一条就是看给群众办了多少实事好事,群众对干部认可不认可。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口碑;金奖、银奖,不如老百姓夸奖。他信这个理!
*心里放着百姓,为百姓做实事不遗余力。20xx年5月以后,他在指挥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兴隆山流域生态建设时,白天上山踏勘规划,晚上回来就向农民宣传建蔬菜大棚。他说:"兴隆地村山地多,单靠种粮永远也兴隆不起来"。建大棚要先解决水源,他联系水利站的同志来帮助查找水源,定位打井。就这样,兴隆地村建起了56个蔬菜大棚。这期间,他发现后街住的房东家没水,一打听,整个后街都没水。原来是放水时由于这儿地势高,水放不过来。要解决问题必须另敷一条管线。他对村干部说,你们负责动员大家挖管道,我想办法解决管子,他找到有关部门支援了300米的管子,解决了后街群众"吃水难"。去年6月落雨,庄稼长起了,草也窜起来了。可人们都在会战工地,眼瞅拔不出苗地要撂荒。他几个中午给二龙等地打电话,雇来80多名劳力,解了燃眉之急。为活跃群众文化生活,他请来放映队放了一个多月的电影,兴隆地每晚都是欢乐之夜。
*心里放着百姓,关乎百姓利益的事抓住不放,有一个时期,某公司鼓动农民养狐狸,他调查发现是传销骗局,就到岳家窝铺村6组郑国恒家去做制止工作,并在全镇各村走到哪就宣传到哪,为百姓避免了损失。大八家村农民王泽民听说俄罗斯饲料菜喂獭兔好,想种拿不准"章程",就跑到镇上找戴镇长咨询。当时*不掌握这个资料,便让王泽民先回去,不几天,他查到资料手抄半页给王泽民捎去。王泽民按*提供的信息,从巴林右旗大板引种定植1.5亩俄罗斯饲料菜。他说,*那么忙,还记着我的事,太让我感动了!
是的,在老百姓眼里,*是不摆官架子的人,是有知识的"明白人"。村民们信服他,大事小情愿找他。他多次抄下致富信息,给养殖户捎去。还办起《汐子信息》,自任主编,经他手就编发60多期。他心里装着群众,也了解下情,全镇养牛1654头,谁家养几头牛他了如指掌。群众需要什么信息,怎样为群众服务好,成了他时刻牵挂的大事。
一个肩挑重担的跋涉者,一头担着国家(党委政府),一头担着百姓,脚踏实地向前走着。人们看清了那个人就是*。是什么力量使他步履坚定?他在手记中写道:"以一颗热心,一种激情,一份责任,一个坚定、求实、发展的心态,不断地追求工作和生活高目标"。这就是*作出的回答,这就是一个基层干部高尚的情怀。
"芝兰生于深林,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身立德,不以窘困而改节"
--摘自*日记
一位同*并不相识却在同县工作的司机说,"过去的干部文化素质低,有德;现在干部文化素质高了,但有的德不好"。这话不免有些偏颇,但一针见血。*并没有听到他这位同乡的话,可是他却在现实生活中清醒地看到,执政党最大的危险是脱离群众,当干部的如果生活作风不检点,追求享乐,以权谋私,必然脱离群众,被群众所唾弃。而基层干部天天同百姓打交道,干部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影响到党在群众中的威信。为此,他时时处处注意严格要求自己,他把坚持党性原则,修身立德,作为世界观履行之本,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同他在一起工作生活的人,说他有自己的做人准则,说他当官有官德,做事不含糊。
*是农民的儿子,童年和青年时期是在清贫中度过的。多年来,他生活俭朴,不抽烟,不喝酒,一件半袖穿了四五年还舍不得扔掉。1999年冬要到呼和浩特市办事,才做了一套西服,只穿几次就挂起来。他叔伯妹妹不平地说:"二哥,你咋穿得这么破?你也买双亮皮鞋,穿件皮夹克,抖抖镇长的威风!"*笑呵呵地说:"哥抖什么威风,毛主席过草地还穿草鞋呢!"
他这样作不是为给别人看,不是矫情,而是在多年艰苦生活环境养成的习惯。他也不是小气,见别人有困难,解囊相助,在所不惜。汐子村8组白红梅手被摩托车撞残,不能从事体力劳动。*劝她养大鹅,还给她担保贷款。去年白红梅两个女儿都考上大学,报到时没钱,*拿了4000元送过去,说:"你家同时出两个大学生,是汐子镇的喜事,再难也要供孩子上学!"后来*又帮她丈夫贷款买了链轨拖拉机,推土、挖掘的活儿都是*给联系的。白红梅过意不去,非请*吃顿饭。*轻声应允:"白大姐,这顿饭我是吃定了,但要等你两个姑娘大学毕业时,我喝庆功酒,行吗?"
*对荣誉总是谦让。十几年来年终考评,大家都公推他最优秀。他说服领导,把名利让给别人。1998年前汐子镇畜牧站榜上无名,*调来后力抓产业调整、发展小区建设,2000年获全国农业技术推广先进单位。个人表彰名额拨下来,他说啥也不要,硬把畜牧业站长推为全国先进个人。有几次镇领导果断拍板,不管他怎么推让,非报他不可。他去世后,人们看到他曾获过的奖励证书共12个,其中有市、县优秀党务工作者、优秀公务员、政绩突出个人等。人们说,戴镇长的奖牌个个过硬、亮亮堂堂。
*严以律己,修身立德,与他孜孜不倦地学习丰富自己密不可分。他在手记中写道:"一天不学习自己知道,两天不学习同行知道,三天不学习群众知道"。"不学习就要落后。不抓学习,仍然要落后。古今中外,不是平庸之辈的也都不是懒惰厌学之人。""多看书,多读报,多学习,多思考,多听多看,多搞调查研究,多锻炼记与写,多办实事,多总结经验,多创新意,多争一流,做精明的实干家。"多年来,他每天坚持秉灯夜读,寻觅着、思索着,写下了270条3万多字的心得手记。他淡泊个人生活,在学习上舍得投入,见了好书就买。经自学考试获得了行政管理大专文凭,病故前还在攻读后本和大专英语。
,基层干部事迹材料《基层干部事迹材料》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