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是充分挖掘内部生源。市、县(市、区)针对三类人搞好动员:一是前期摸底统计上来的高校毕业生,对每人发一封信、打一个电话,力争做到能报尽报;二是返乡未就业人员,根据近几年来市人事局接收的档案统计符合条件的大学生家庭地址和联系方式,专人联系,上门动员;三是报考公务员、事业单位的落选生,对近年来报考公务员、事业单位招聘的落选生和县乡事业单位的无编制人员和临时人员符合条件的,积极宣传政策,做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
三是广泛吸引外地生源。6月27日至28日,市选聘办组织各县(市、区)到省人才市场宣传许昌市选聘工作,与大学生进行面对面宣传发动,直接扩大了我市选聘工作在全省广大高校毕业生中的影响。各县(市)也先后到省人才市场和外地市开展选聘宣传活动。鄢陵县积极与外地联系,在尉氏、临颍、扶沟等周边县的电视台、电台播发选聘公告,吸引外地人员报名;襄城县先后到平顶山市、郏县等邻近县市利用电视飞播、短信群fa方式进行宣传,取得了良好效果。
五、规范程序,引入高考机制
市选聘办引入普通高招考试工作机制,严格按照程序,认真组织实施,严把报名和资格审查关、笔试关和面试关,确保选聘工作规范、有序、公正透明。
一是严把报名和资格审查关。为选拔出符合条件的高校毕业生,一是安排政治素质高、责任心强、熟悉人事工作的同志负责报名和资格审查工作,确保审查工作客观公正地进行。二是市直报名点和各县(市)按照选聘工作要求,严格审核报名人员的身份证、毕业证等证件,并由审查人在报名表上签名后报市选聘办存档。三是市选聘办在选聘工作后期组织各县(市、区)对考察对象相关证件进行复审,对不符合规定标准的取消选聘资格。
二是严把笔试关。根据报名结果,本次笔试共有7848名考生参加(33名研究生免笔试)。为确保笔试工作顺利进行,6月17日,市委常委、宣传部长赵予辉召开协调会,对笔试工作进行部署。严密组织考试。按照位置相近、交通方便、便于考生的原则,共选择6个学校设9个考点265个考场。考试按照普通高招工作机制,实行考场负责制,市人大、政协、纪检监察部门派出3名省级监督员对考试进行全程监督,市委组织部、市纪检委、市人事局同志负责考场巡视。科学命题、规范阅卷。笔试命题工作严格按照高考命题的保密规定,委托国家级考试中心命题。笔试科目为《综合知识》,满分100分。笔试内容主要为党和国家关于农村工作的方针政策、公共基础知识以及市情、县情。为减少人为失误,评卷采取标准化试题、计算机阅卷的方式。严肃考试纪律。先后召开各考点监考老师培训会和各考点负责人、巡视人员、工作人员培训会,培训具体考务工作,强调考试纪律。本次笔试,共有6929名大学生参加,考场秩序井然。市选聘办按照选聘计划与面试人员1:1.5的比例,根据笔试成绩由高到低确定了面试人员并上网公示。
三是严把面试关。市选聘办制定下发了面试工作指导意见,举办全市面试工作培训会议,进一步规范了面试工作。8月16日,进入面试的3811名考生在六个县(市、区)同时进行考试。严格考场设置。本次面试共设6个考点,对每个考点选派一名县级干部带队的巡视监督组,负责巡视所派考点面试工作,面试当天送达面试题本、带回面试原始成绩和加权后成绩。在考场设置上,每个面试室都有相应的侯考室和休息室,考试区域使用无线信号屏蔽装置,严防泄密事件的发生。实行“三抽一转”。面试实行考生、考官双向抽签,考生随机抽取考场和考试序号,考官随机抽取考场,主考官实行跨县(市、区)异地交流。面试当天早上6:00,市选聘办通知各县(市、区),由市委组织部抽调人员带领各地主考官异地交流,有效杜绝了打“人情分”等弊端。严格履行程序。在保密程序上,面试当天早上市派巡视员携带题本交给各县(市、区)指定的保密员,分发各考场主考官拆封。在评分程序上,考官对每位考生的评分结束后,当场计算考生成绩;每个考场的面试结束后,召回考生当场宣布面试原始成绩。在成绩汇总程序上,对全市面试考场原始成绩以考场为单位进行加权平均,科学合理地解决了考场间评分差距。在市县两级共同努力下,全市面试工作进展顺利,8月17日下午,市选聘办在许昌数字党建网等网站及时公布了3556名考生的面试成绩和名次。
六、严格考核,确保选聘质量
市选聘办制定下发了体检和考察工作意见,明确方法要求,强化监督公开,切实把好了选聘工作的“最后一道关”。
一是标准统一。本着“标准一致、客观公正”的原则,体检标准参照《公务员录用体检通用标准(试行)》(国人发)〔20xx〕1号)的规定执行,体检项目为男性14项,女性15项。在考察工作中,要求各县(市、区)要走访考察人选所在地党组织、公安派出所和计划生育部门,并取得相关证明材料;考察过程要与考生本人见面;考察内容包括学历及所学专业,适应岗位要求的现实表现,注意掌握特长、缺点和不足。各县(市、区)体检考察安排在8月22日—9月26日进行。8月25日,各县(市、区)将体检合格的2756名考生名单上报市选聘办上网公布。
二是方法灵活。按照选聘计划与考察对象1:1的比例,进入考察的考生共有2413人(4人成绩并列),考生数量大,分布广,从业情况复杂,给考察工作带来很大难度。市选聘办对考察对象进行归类,分别确定了应届毕业生、往届聘用人员、在家待业人员的考察方式和方法。各县(市、区)对考察对象按照从业情况、地域远近进一步细化分类,按照方便考生、有利考察的原则,灵活制定考察办法,按时完成了考察任务。
三是透明公正。各地在体检工作中,成立了体检工作监督小组,设立监督台,当场受理考生投诉;在公布体检结果后,对提出异议的考生当即复查,最终结果由体检医生签字确认;在考察工作中,将考生毕业证书原件由县(市、区)收集后到省、市人事部门进行认证,严防出现考生伪造学历现象。9月20日,市选聘办将我市2411名拟聘人员名单在许昌数字党建网进行为期7天的公示,接受社会各界监督。经认真选拔,共计12人考察不合格,86人弃权(其中递补中11人弃权),从体检合格考生中按高分到低分顺延递补86人,共有2411名考生列为聘用对象。
七、强化培训,科学分配岗位
为增强选聘的大学生村干部的上岗适应能力,使他们尽快进入角色,各县(市、区)选聘办对2411名选聘的到村任职高校毕业生进行了岗前培训,并合理分配了任职岗位。一是认真组织岗前培训。市选聘办编印了《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培训教材》,对培训工作提出明确要求。各县(市、区)精心制定《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培训工作方案》,对选聘的大学生村干部进行贴近农村实际、注重学以致用的培训,内容包括县(市、区)领导讲话、农村知识及有关政策、到先进村观摩、到重点企业参观、先进典型村经验介绍等。二是科学合理分配。坚持“便于工作、利于管理、适于生活、保证安全”的原则,采取本人自愿与组织需要相结合、所学专业与实际需求相结合的办法,确定选聘的大学生村干部所任职的行政村。户籍在本地的高校毕业生,可相对集中分配在户籍所在的乡(镇、办);采取有效措施确保人身安全特别是女性高校毕业生的安全;适当照顾外地高校毕业生,尽量安排在条件较好、生活便利的村;紧密结合当地的中心工作和实际,结合毕业生专业和特长进行分配;鼓励有志向的毕业生到偏远村和贫困村任职和创业,在考核、推优工作上予以照顾。各县(市、区)选聘办按照要求制定了《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分配办法》,报市选聘办审查。三是规范大学生村干部管理使用。在充分征求县(市、区)和有关单位意见的基础上,制定下发了《许昌市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管理办法》,由各县(市、区)选聘办公室结合实际制定实施细则。在大学生村干部管理使用上,规定到村任职的大学生村干部是中共正式党员的,一般安排担任村党组织书记助理;是中共预备党员或非中共党员的,一般安排担任村委会主任助理;是共青团员的,可安排兼任村团组织书记、副书记。截止10月20日,全市2411名大学生村干部已全部分配到村,正式开展工作。
,许昌市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总结_《许昌市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总结_》相关文章